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了解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1.填空,回忆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2.说明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是否相同。提示:不相同。农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生态破坏,工业文明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为环境污染。掌握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2.产生的主要原因(1)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具体表现与成因环境问题原因典型事例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华北平原水资源紧张土地资源短缺生态退耕、建设占地等我国人均耕地较少能源短缺利用率低、资源分布不均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滥垦、滥伐、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因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工业“三废”的大量排放泰晤士河的悲剧固体废弃物污染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噪声污染交通、工厂噪声等城市噪声海洋污染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渤海石油泄漏4.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1)城市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2)发达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生态破坏,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特别提醒]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短缺等。(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题组练通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的是()A.东南沿海地区B.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2.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物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分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1.D2.A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大陆性强,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气温日较差大,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土壤侵蚀,故地膜覆盖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第2题,残留在土壤中的破碎地膜会阻断土壤空隙,影响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从而影响植物根系的呼吸,危害农作物根系发育,阻碍土壤水分的运移,①③正确。地膜有保温、保土作用,所以②④错误。(2019·齐鲁名校协作体模拟)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有人说:“小小餐盒既轻又重,既小又大,既简单又复杂”。据此完成3~4题。3.一次性餐具生产后以就近销售为主,主要原因是()A.产品运量大B.产品价值低C.市场需求大D.产品运输不便4.小小餐盒的“重”与“大”是指()A.产品重量大B.原料消耗大C.环保责任大D.大气污染大解析:3.B4.C第3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的运量小,A错误;产品的运量小,方便运输,可使其生产地远离市场地,D错误;市场需求大不是其生产接近市场的主要原因,C错误;一次性餐具的市场价格低,长途运输会增加运输成本,利润降低,故选B。第4题,一次性餐具既轻又小,产品重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