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思想政治导学案课题8.1勿为小恶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懂得不良行为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注意克服“犯点小错无所谓”的思想,防微杜渐,遵纪守法,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园中的活动,进一步感受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有了不良行为,尤其是严重不良行为不加以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通过实践与评价的活动,进一步体会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依次要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结合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学习法律导航,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从理性的层面加深对不良行为如果不加以防范,就有可能发展成违法犯罪的认识,从而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感受法律既有情,又无情。我国法律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对未成年人有特殊保护,这是有请的一面,但法律的规定是严肃的,依法制裁不讲情面,这又是它无情的一面。学习法律知识,是要懂得法律划定的界限,行为上遵守法律,而不能违法犯罪,。让学生体验不良行为的危害,从感情动机上避免出现不良行为。二、学习重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三、学习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四、基础知识梳理。找一找,都在课本上哦!1、什么是违法行为?2、违法行为的分类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4、什么是犯罪?5、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6、不良行为与犯罪的联系7、未成年中学生怎样才能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8、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9、哪些行为是严重不良行为?五、自主探究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沈洁、黄海、李俊三位同学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个钱包,里面有人民币三百多元,还有身份证、信用卡等。沈洁:谁掉了钱包?黄海:喊什么喊,真傻。见者有份,我们把钱分了。李俊:黄海,千万不能这样做,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是违法的。(1)三位同学对遗失物处置的不同态度说明了什么?(2)拾获他人遗失物不还的行为违法吗?与同学合作,尝试查找有关法律规定加以说明六、当堂测验。你都掌握了吗?(一)选择题1、一般违法和犯罪本质上相同的是()A.对社会有严重危害B.都是违法行为C.都要受到刑罚制裁D.都要由人民法院处理2、一般违法和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是在()A.违法情节和认错态度上有所不同B.违法动机和产生的后果有所不同C.违法手段和犯罪场合有所不同D.危害程度和处罚方法有所不同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不同点是()A.二者在本质上不同B.违反的法律不同C.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D.处罚方式不同4、一般违法与犯罪的相同点是()A.二者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B.二者都是违反法律的行为C.二者都是违反刑法的行为D.二者都是应当承担法律责任5、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是()A.违法一定犯罪B.违法不一定犯罪C.犯罪不一定违法D.犯罪一定违法6、中学生李某整日游手好闲、不思进取,天天泡在舞厅、舞吧、网吧。为了维持自己的开销,他经常小偷小摸,后来竟发展到持刀抢劫,最终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刑。这则案例表明()A、一般违法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只有犯罪才具有社会危害性C、犯罪不一定违法D、学校教育不能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二)非选择题1、2008年12月1日,共青团中央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行动——2008年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我国为什么要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2、稻草人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被几个小痞子拦住搜身,并抢去身上仅有的10元钱。这几个小痞子要他第二天带30元前来,否则要收拾他。该怎么办?当天晚上,稻草人想出了三种解决办法:自认倒霉,从家里偷30元钱,交给小痞子;怀恨在心,,纠集几个“铁哥们”,把小痞子打成重伤,为民除害;沉着应对,告诉父母,并拨打“110”报警电话。稻草人请你来当法律专家,帮助稻草人对三种方案进行选择,并做出选与不选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