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1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人民政协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1.历史条件:①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②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③各党派、各阶层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政权;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路线方针准备;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1949年北平)〈1〉特点: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人民性〈2〉主要内容: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②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还规定国家的方针政策,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③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④确定国旗、国歌、首都和纪年方法(以公元纪年)。〈3〉意义:这次会议为新中国作了重要准备。3.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4.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正式宣告新中国的成立。5.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④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⑤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1.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2〉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更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赋予他们广泛的民主权利,因此民主政治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创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1954年〈2〉地点:北京〈3〉主题:首要任务是制定宪法〈4〉主要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宪法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B宪法的特点包括: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C宪法的作用: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国家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5〉历史意义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人民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时期,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②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3.巩固和发展①1959年二届人大上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朱德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国务院总理。②1964年三届人大上周恩来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最基本的政党制度1.背景:〈1〉在民主革命时期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民主党派幻想通过议会斗争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它们的救国方案不能。〈2〉后来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贡献。2.初步建立:〈1〉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组织在团结各阶级、阶层力量,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实现社会主要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发展:1954年,一届人大后,人民政协职能的变化〈1〉职能变化:由以前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作为人民民主统一〈2〉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和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3〉作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4.新阶段:1956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保留民主党派的原因: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民主党派由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政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