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燃烧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我思我学】一、想一想举例说出生活中的燃烧的事例,试归纳这些燃烧的现象有哪些共同的特征。二、试一试1.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请你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方案来探究一下燃烧的现象,你能得出哪些结论?把你的结论跟同学们交流。(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块小石子,在酒精灯上点燃.(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个蘸有水、一个蘸有酒精的小棉花团,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3)分别点燃两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玻璃杯罩住.2.如果你的家里使用了液化气灶(或天然气灶)、煤炉等燃具,请你在家长的指导下将这些燃具的空气进口作适当的调节,观察燃烧的现象。把你记录下来的现象和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三、查一查请你通过查阅报纸杂志、询问他人或走访消防部门,了解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生火灾时,人们用什么方法灭火?【同步导学】一、评价要点1.了解:火是一种现象。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知道燃烧一定发光、发热、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但初中阶段不刻意考查有无氧气参加。2.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会用来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现象。3.了解:了解碳氢化合物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知道两种情况下燃烧产物、燃烧快慢、放热多少等方面的差别。了解不完全燃烧带来的负面影响。4.了解:CO对人体产生毒害的机理。了解CO产生的主要途径,具有预防大气污染的意识。5.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6.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7.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方法。8.学会: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在被困火灾区时,能懂得区分不同情况的自救方法。9.了解:常见灭火器材及其使用方法、适用范围(主要指泡沫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适用范围)。二、方法指引1.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有关实验进行对比分析,逐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如煤放在空气中一般不会自动燃烧起来,这是因为温度没有足够高,因此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有些物质(如:石头、砖头、水等)即使在足够高的温度下,且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时,也不会燃烧,这是因为这些物质不具有可燃性;酒精灯的熄灭方式是用灯帽盖灭,那是因为没有了氧气。这样就可以归纳出燃烧的条件了:⑴物质具有可燃性;⑵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并认真观察有关实验,观察分析燃烧现象的本质。可燃物在燃烧时,氧气充足或不充足,燃烧的情况是不相同的:①当氧气充足时,可燃物完全燃烧,燃烧快放热多(如:C+O2====CO2);②当氧气不充足时,可燃物不完全燃烧,燃烧慢,放热少(如:2C+O2====2CO)。含碳元素的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时,碳的质量分数(含碳量)较低的可燃物易发生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含碳量较高的可燃物易发生不完全燃烧。含有碳元素的可燃物不完全燃烧除生成二氧化碳外,还会有炭黑颗粒、一氧化碳等物质生成。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剧毒气体。3.爆炸(1)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物(如气体、粉尘等)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点燃点燃燃烧范围广。(2)易发生爆炸的物质:可燃性气体、粉尘。(3)要熟悉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的注意点。4.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归纳出灭火的主要方法有:⑴切断(断绝)可燃物的来源;⑵将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离;⑶设法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5.要注意常用的三种灭火器材(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和适用范围。【随堂检学】一、我来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或与氧气接触B.所有的燃烧都有发光、放热、冒烟的现象C.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D.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也不能燃烧2.一般情况下,要使物质燃烧,必须具备()①较高的温度;②充足的氧气;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