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透全国卷考情为二轮复习指明备考方向研透全国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利于广大师生在二轮复习有限的时间内针对备考,高效备考。将本部分置于开篇的理由有三:一是让考生明确考向,备考不走弯路;二是本书的编写以此为导向,后面的编排内容是对此部分内容的应用和印证;三是让考生先学会解题通法,有利于在以后的训练和考试中加以实践和运用。一、历史选择题的命题特点与解题技巧1.整体布局——遵循考纲,科学统筹(1)时序化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选择题基本遵循考纲,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古代、近代、现代)”的顺序编排,三部分的题量基本稳定,均为4道。(2)均衡化①古代史:题目所涉及的内容在时段(朝代)、模块(政治、经济、文化)的分布上相对均衡,先秦、两汉、两宋、明清是重点(南北朝、唐朝则在选考题中密集考查),重视对政治与文化、经济与文化的渗透考查。②中国近现代史:形成一些相对集中的命题密集区,如中国近代化、近代初期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民国初期、抗战史、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③世界史:一般有一题考查对希腊民主制或罗马法的延展性认识,一题放在苏俄(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改革,另外两题较多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和国际格局调整等主干内容,试题分布也相对均衡。2.命题趋向——稳中求变,变中出新(1)情境化①创设新情境: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宽阔的学科视野审视中学历史教学,强调新材料的引用和新情境的创设,情境化已是高考命题的主流趋向。②还原情境:主干知识常考常新,高考命题侧重于运用史料还原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主干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纵观近年高考,突出了这一命题新趋向。(2)前沿化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强调鉴古知今,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价值观。题干中大量出现的“反映了”“反映出”“表明”“由此可见”“说明”等指示词,凸显高考命题的两大出发点:一是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3.试题设计——立意高远,凸显能力(1)材料化①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一统江山,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历史高考的常态。②高考命题者往往巧妙地将材料进行加工,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出现,材料中隐含着重要的历史信息,这也使得材料化的选择题,立意高远。③近年全国文综卷历史命题者还有意追求选择题选项在字数、句式表述上的一致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择、判断的难度,凸显能力。(2)探究化①从具体所涉及的考点看,全国卷重点考查的是历史学科主干而非教材主干。纵观近几年的试题,一些高频出现的考点如儒学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近代经济结构变动、1949~1966年新中国的建设探索、希腊罗马的民主法治、资产阶级代议制、工业革命、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美苏冷战等内容显然属于双重主干知识,既是现行教材的主干知识,又是学科绝对主干知识。这方面的高考试题都体现了探究化的特点。②近年高考命题还涉及到汉朝外戚专权、历代货币问题(南北朝货币使用、北宋交子)、土地赋役制度沿革(宋代田制)、经济重心南移、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北洋军阀统治、美国南北战争背景、新兴独立国家崛起与国际经济旧秩序(南北问题)等许多考点则并非现行中学教材重点,甚至是教材语焉不详有所忽略的部分,而所有这些恰恰都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由此可见,命题者选材的标准是从学科本身出发而并不考虑太多中学教学及中学教材的实际,这也是高考命题探究化的体现。4.命题原则——秉承传统,特色鲜明(1)平稳化①近年高考命题总体稳定,无论是选择题的设置、难易度、题型都基本上保持了一贯的命题风格,体现了高考改革的连续性及平稳过渡特点。②近年高考命题的平稳化还表现在没有过于深奥的历史概念,也没有晦涩难懂的长篇文言文材料,试题基本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注重对能力的考查。(2)主流化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