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2.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3.认识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我们社会和个人的历史启迪。【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唐朝建立: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___治国思想:帝王要________,大臣要________,政府要_______。贞观之治①重视_________,减轻农民的________;②注意“_________”,唐太宗治国措施:节制享受欲望;③下令__________,革除“__________”的弊政;与贞观④注意任用_______和_____________。之治政治:她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____。女皇帝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进一步发展,国力_________。武则天地位:史称她的统治为“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探究盛世之因读史使人明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唐太宗的话,体会他的深意。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唐太宗(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2)这句话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他能认识到此问题?(3)这句话体现了他具有什么治国思想?(二)感受盛世之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材料二“(经过唐太宗统治后)天下大稔。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粮,取给于道路。”(1)说说两则材料的大概含义。(2)造成两则材料不同社会现象的原因是什么?(3)通过两则不同材料现象和原因的探究,谈谈你的认识?三、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朝代、两个名词、三位皇帝和三位大臣。一个朝代:唐朝。两个名词:“贞观之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三位大臣:房玄龄和杜如晦(“房谋杜断”)、魏征。巩固检测1.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A.《开皇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2.温总理说:“国之命在人心,解决人民的怨气,实现人民的愿望就必须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国之命在人心”之内涵与下列政治家思想一致的是A.有教无类,因材施教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知彼知己,百战不殆D.水能载舟,亦能覆舟3.在唐太宗统治时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鉴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现在失去一面好镜子啊。”那么这位大臣是A.长孙无忌B.杜如晦C.狄仁杰D.魏征4.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中央的一名官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②唐太宗常常告诫大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③由于唐太宗善于纳谏,因此你提出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④见证了唐太宗死后,武则天登上皇位的一幕。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C.继承唐太宗的政策,重用人才,发展农业,为唐朝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D.创造了一个新字“曌”(Zhao)6.“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指的是谁的统治A.唐高祖B.唐太宗C.唐高宗D.武则天7.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相似点有①都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都实行选拔贤才的政策③都虚心采纳谏言④都注意戒奢从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略二、探究感悟(一)(1)材料的意思是统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像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作为君主,怎么能不畏惧。(2)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原因在于他经历过隋末农民起义,吸取了历史的教训。(3)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具有重民、爱民的思想。(二)材料一的原因:隋末战争的浩劫;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得民不聊生。材料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