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登封市教育局教研室作者:易杨2007-10-9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和地图》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2.会用相关资料说明地球的大小。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重点】1.地球的大小2.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3.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4.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教学难点】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分布、变化规律2.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及其空间分布【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2.学生自学“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这部分教材的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⑴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四个历程中,属于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猜测的是哪几个阶段?其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⑵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过程中一次伟大的实践活动是(),说明地球形状的最有力的证据是()。⑶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⑷你能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⑸请列举出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例子。(地球的卫星照片;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月食照片;海轮的桅杆、船身出现和消失的先后顺序;同一条经线上太阳直射点和非直射点物体的影子长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知道结论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思维活动或观察、研讨活动,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3.反馈练习:有关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一个正圆球体B.是一个扁球体C.是一个南北半球对称的球体D.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略扁的椭球体4.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如诗人描述的,身处地球家园的人类却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了方面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人们制作出了地球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1.5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让学生思考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同学们可以自由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归纳、总结出地球仪的特点:⑴是地球缩小的模型。⑵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用于确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⑶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5.动手操作: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地球仪模型。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的点和线。注意不要把此环节上成手工活动的形式。第二课时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知道地球的面貌,粗略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但要对地表地理事物进行准确定位,还需借助地球仪上特殊的点与线。6.在学生阅读教材P5、6“纬线和经线”图文内容与阅读材料后,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极点、地轴、经纬线、经纬度的含义,明确它们在地球仪上的空间分布;接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P6、7的活动1。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列出表格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是对0°经线(本初子午线)、0°纬线(赤道)的地理意义;经纬线的分布状况及其长度变化、经纬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一定要对照地球仪一点一点地让学生透彻理解,切忌照本念经或让学生片面记背结论。7.师生共同学习P7的活动2。由于该小题涉及球面上诸多地理知识的空间分布,且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还较差,学习起来肯定会有不少困难。因此,教学中可以采取教师按照由易到难逐个提出问题,学生看图逐个回答的方式进行,当学生出现困难时教师注意及时解释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