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路什么是响度、音色在。(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波形上的差异。过程与方法:(4)经过实验探究响度与振幅这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动手操作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观察,了解身边的声现象感受我国民族乐器优美的音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难点:响度与音调容易混淆,应注意区分。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法等!教具准备: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回忆上节内容:什么是音调?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什么是频率?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是什么?进入新课:P17故事引入声音除音调还有什么特征?声音不但有高低,还有强弱之分。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俗称音量或声量!也就是声音的大小。声音大即强,声音小即弱。我们知道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那么影响响度强弱又是和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引入活动一演示:1鼓面上撒小纸屑,用轻重不同的力敲鼓观察纸跳动的幅度、听辨鼓面发出的声音的响度!实验结果:轻敲响度小纸跳动幅度小;重敲响度大纸跳动幅度大。2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音叉,慢贴静止坚直的乒乓球观察被弹开的距离。实验结果:轻敲,音叉声音小,球弹开距离小;重敲,音叉声音大,球弹开距离大。总结: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物体振动幅度越小产生的响度就越小。用波形比较振幅:课本P35页,图2-27。教师:响度又称为音量或声量,它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人们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计量声音的强弱。新学案P17零分贝:人耳能听见的最弱声音的强度。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看课本2-28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声音的分贝数!测量声音强弱的仪器有“分贝仪”。教师:实际中响度也就是音量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强度就越小,响度越小。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就越分散。新学案P18探究3:P19页第6题让学生演示闻声辨人:演示: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学生听音乐分辨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出声音的第三特征:音色:声音的品质;又叫音品!教师:日常生活中我们闭上眼睛都能分辨出是那位同学在讲话:即使是音调和响度相同也呆以区分声音。就是因为音色产不同!看课本P37活动2总结影响音色的因素: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小结: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主要从音调,响度,音色三个方要特征来区分声音。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响度:声音的强弱;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声源振幅,振幅大,响度就大,除外还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就越小!还讲到音色:声音的品质。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决定的!板书设计:1响度:定义:声音的强弱;单位:分贝,符号:dB影响因素: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源与听者的距离:距离越大,听到响度越小:距离越小听到的响度越大2用波形来比较振幅:3音色:定义:声音的品质!影响因素: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作业:课本自我评价第2、4题!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