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描述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史实,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援对解放战争胜利的作用,培养通过分析比较史实,综合归纳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3.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4.重点: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背景:①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②1948年秋,国民党军队主力被迫收缩在一些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附近。(2)概况战役名称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开始时间1948年9月1948年11月1948年11月作战军队东北解放军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领导人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略战术关门打狗中间突破,分割歼灭先打两头,后取中间重要战事攻克锦州,关上东北大门歼敌地点主要有碾庄、双堆集、陈官庄1949年1月,傅作义率军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辉煌战果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歼敌55万余人,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解放了华北全境重大意义三大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想一想:为何北平能够和平解放?首先,平津战役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战略方针,截断了敌人南逃、西窜的退路,使北平成为一座孤岛;其次,是我党对北平守敌司令傅作义的积极争取,使北平和平解放设想变为现实。2.渡江战役(1)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2)东西起止点: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3)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想一想: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意义是什么?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探究问题一】辽沈战役的胜利有什么意义?①战役歼敌47万余人,我军总兵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军队。②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东北成为解放军巩固的战略后方,以东北工业支援着解放战争的发展。③辽沈战役胜利后,东北解放军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④东北紧靠苏联,有利于加强与苏联的联系。【探究问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陈毅《记淮海前线见闻》)该诗描绘了什么情景?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淮海战役中,人民支援解放军前线作战的情景。因为人民解放军在中共领导下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战,是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广大人民为早日获得解放,于是自发组织积极协助我军作战。共产党、解放军赢得了民心,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探究问题三】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表。国民党共产党占有的军队430万人130万人双方的武器装备接收了100万日军的装备,还取得了美国的大量武器装备基本上是步枪拥有的人口3亿多1亿多拥有的地区大城市和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和偏远地区(1)表格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在实力上远远超过共产党。(2)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国民党?(请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从战争的性质、民心向背、指挥决策、军队士气等方面进行对比说明,符合题意即可。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③中国共产党的指挥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