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潼阳中学高二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教案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难点一.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二.“‘百家争鸣’的局面”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了解“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问题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结论: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名称时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道家老子1、朴素辩证法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主张“无为而治”。战国庄子墨家战国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儒家春秋孔子战国孟子和荀子法家战国韩非子“法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第一、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1第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第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第一、思想上,提出“仁”的思想,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什么仁?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其实际上就是民本思想。如何实行仁?①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②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作用:“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第二、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孟子的思想生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孟子的思想:第一、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第二、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也是孟子用仁政来解释君民关系。第三、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