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生物《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内容解析:第2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分为两个小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因而第一节的问题探讨是从比较果蝇配子和体细胞的染色体差异开始的。在第一小节减数分裂中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先介绍与孟德尔同时代的科学家魏斯曼的预言。接着介绍精子的形成过程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二、目标及解析:1、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能够快速地识别各种关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各时期细胞图,会分析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DNA含量和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规律。2、理解精子形成过程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及两者的差异。3、能对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4、培养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5、培养学生识图、绘图的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受精作用的过程2、教学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的变化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3、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任务,就是把同源染色体分开,深入理解这个概念,有助学生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合理性。教材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同源染色体概念的,这样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的来源和功能并不清楚,而且由于先入为主的印象,通常认为只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才出现同源染色体。本节课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先展示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来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细胞的染色体特点而引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精子的形成过程是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减数分裂过程是微观的动态过程,染色体行为抽象复杂,且涉及的基本概念多,加上原有的有丝分裂知识的干扰,造成理解难度较大。解决方法是先通过蝗虫生殖细胞形成的探究实验,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合作制作精子形成过程模型,最后构建减数分裂过程概念图。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是本节课的另一难点内容。一方面是由于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是学生还不具备数学分步定理的基础知识。采取问题探讨方法及有趣的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来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多,为了使知识条理更清晰,学习任务更具体,还编写了相应的学案。四、教学方法1、引导-探究法: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通过蝗虫生殖细胞形成的探究实验,了解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符合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规律2、合作-构建模型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通过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把抽象复杂的生命现象,转化为直观具体、肉眼可见的过程,完成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3、角色扮演法:学生角色扮演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获得深刻印象,并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五、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思路: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推测配子的形成过程不可能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的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假设的正确性→引入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小组合作构建精子的形成过程模型(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相互交流,教师点拨→知识迁移,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配子多样性的原因→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2、教学过程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答: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那些?(答:间期:染色体复制,蛋白质的合成;分裂期:①前期:两消两现,一散乱;②中期:点排板,数目清晰可数;③后期:点裂,单体移两极;④末期:两现两消,新板壁形成。)以前学过了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现在学习减数分裂。提问:首先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答:配子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配子染色体是由体细胞每对染色体中分别取出一条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