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信息技术《今天你扫了吗—二维码的前世今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拓展内容)(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内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课程标准中关于本部分的内容要求: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三)本节的作用和地位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这一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信息技术前沿技术的机会,在学生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了解其工作原理,对它实际应用价值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节教学内容(二维码)是对智能工具(手机)在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的一次讲授尝试,通过介绍二维码扫描的基本工作思想和实际使用方法,让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打破两者的界限,凸显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是他们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准备。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阶段参加信息技术基础学习的学生,学生对智能工具了解认识得很少,仅停留在某些媒体上的介绍,缺乏对于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很大的神秘感。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调整教学,满足学生提高能力,发展思维的要求,选取了近段时间被广泛使用的二维码为对象进行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内容的讲授。在之前的课堂中,已经对学生手机(本节课涉及的智能工具)的使用情况作了一个调查,大部分的学生能熟练地通过手机实现交流的目的,但学生对二维码的了解不多,对二维码的使用存在顾虑,使用过手机软件扫描二维码的学生相对较少。同时,学生想了解关于二维码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在课堂上,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差异,进行二维码相关内容讲授时,主要以教师的手机为工具进行演示,以网络为体验对象,并不要求学生使用自己的手机在课堂进行实际操作。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确定为:(1)能从亲身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二维码扫描的基本工作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智能处理工具(智能手机)并简单了解其工作原理,能用智能工具解决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2)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体验活动:“扫一扫”二维码、二维码的判断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二维码等操作过程,了解模式识别的简单原理。(3)通过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情景,在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领略智能信息处理的神奇魅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体会人工智能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尽可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四、教学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从条形码(一维码)的信息交流方式出发,用实际操作和举例的方式描述了条形码的工作特点和原理,引导学生分析条形码的优缺点来推导出二维码。接着从身边的二维码实例出发,通过层层递进的三个体验活动:“扫一扫”二维码、二维码的判断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二维码的操作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使用智能处理工具(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的基本工作过程和简单原理,并能用智能工具解决学习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情景,在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过程中,讲述了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与原理,体现了信息智能处理的应用价值。(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能通过四个体验活动,体验信息智能处理工具的实际效果,从中感受它的应用价值,激发起学习探索人工智能知识的热情和愿望。2、教学难点探究、发现和理解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