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二)过程与方法1.在由城市化定义到特征再到意义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发散性思维的学习方法。2.通过对比城市化的不同类型,总结共同的本质成因,熟练归纳推理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2.通过中国城市化的教学,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经济建设作贡献的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教学过程与方法一、组织课堂:全班分成4个合作学习小组和一个评判组,学习小组每组推举3名专家学生(中心发言人)和一个噪音管理员,中心发言人编号1、2、3号依次发言,噪音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组织讨论的有效进行。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中心发言人的发言代表全组同学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全组的智慧。评判组不但自主获取新的信息,还要发扬合作精神,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给各合作组的观点和见解给出正确与否的评判,并记录好各组的学习成绩。二、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活动规则:活动规则:必答题每题10分,答错不得分,小组其他同学有两次补充发言的机会,答对同样记分。抢答题每题20分,答错不扣分,小组其他同学有两次补充发言的机会,答对同样记分。风险抢答题答对得相应的分数,答错扣该题相应分数的一半,小组其他同学有两次补充的机会,答对同样记分。每组回答结束必须说明回答完毕,然后由评判组给予点评。三、课堂活动:(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北京城市用地的扩展”图,展示1949年以前、1965年、1990年和2002年北京城市用地变化情况,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问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让各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过渡]北京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二)第一轮活动[课件]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点评。必答题设计如下:1组:什么是城市化?2组: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组: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4组: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问题小结]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2、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4、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三)第二轮活动[课件]展示有关城市化动力的图文资料,让学生尽最大限度获得相关知识信息。然后,每组有一个必答题展示本组学习效果,评判组给每个小组做出正确评价。该轮活动出现一个抢答题。最后,教师做出总结性点评。必答题设计如下:1组: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什么?2组:第一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3组: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4组: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抢答题:历史上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那么,三次技术革命对城市化的进程有何影响?[问题小结]1、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2、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