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2.2大气圈、天气与气候一、教学内容及解析本节内容第一部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第二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三部分大气的运动,第四部分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第五部分常见的天气系统组成。大气圈作为地理圈层之一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课时内容的安排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大气圈及其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为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作铺垫的,要求学生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并通过小活动,把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与温室保温作对比,让学生学会分析原因。先让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模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并通过活动题来解释海陆风的成因。通过讲述让学生了解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通过电脑动画引导学生探究风在三种不同受力情况下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动画演示和指导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来突破难点,并引导学生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应充分运用比较法指导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从不同角度对各天气系统进行对比,并用图示和列表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来作进一步的解释。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1.明确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2.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4.通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读懂简易天气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6.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7.通过对地球大气圈这个圈层特点的学习和复杂的天气过程形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解析:本节的知识的重难点较多,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在概念的熟悉上,而是要学生理解后不断练习然后学会应用,所以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要如何做到对重难点的突破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则应该广泛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浅入深。比如说气象图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要学生掌握知识,特别是读图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能力。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四、教学流程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大家回忆“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升空和回收时的片段,飞船穿越大气层时的情景)师“神舟”飞船并没有飞离地球的大气层,确切地说,它的飞行高度与地球大气层的厚度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今天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大气环境最基本的特征——大气的组成与结构。1板书: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师同学们在刚才自学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组成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