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让声音为人类服务教材解读从全章看,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应用,主要介绍了声音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超声、次声的特点及其应用;控制和减少噪声的方法和途径。本节的编写思路是:每一部分内容都联系实际,以生产、生活、现代科技背景(大多数都是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介绍声现象的知识对音乐、建筑和现代生活的影响,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认识事物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2.知道噪声的来源以及控制、减弱噪声的方法和途径。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调查或观看视频资料等,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声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续表)重难点处理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采用视频录像及学生课下调查的方法明确噪声的来源,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或教师提供)明确噪声对人类及社会造成的危害。难点: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建议教师从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人耳听到声音三个方面分析,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并展示生活中减弱噪声的方法,明确是通过哪种途径减弱的,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行环保教育。实验探究课题:探究不同物质的隔音性能。材料:机械闹钟、衣服、泡沫塑料、锡箔纸。方法:将机械闹钟放入一小盒内,周围分别用不同的隔音材料塞满;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见声音为止,记录到闹钟的距离;比较不同材料的这个距离。结论:隔音性能由好到坏的顺序为: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一方面丰富学生对声现象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STS教育,因此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教材,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信息,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受到教育,从而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交流讨论、阅读、讲授。学点1声音与音乐、建筑阅读教材P39~P41,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人类心灵的语言。音乐家运用不同的__音调__、__响度__,配上伴音、和声等,组成不同的旋律。问题2:我国古代的不少建筑,巧妙地应用了声学知识,其中最著名的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和“三音石”,它们都利用了__声音的反射__原理。问题3: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等,都有很高的声学要求。它们通过采用不同的__吸声材料__,设置不同方向的__反射板__等,使人们听到的声音更为清晰、丰满。问题4:双耳效应(1)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判断声源的__方位__。(2)播放立体声音乐时,通过放在不同位置的几个音箱,能使人感觉到__立体声__效果。学点2听不见的声音阅读教材P41~P42“听不见的声音”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人的听声频率范围是__20~20000_Hz__。问题2:物理学中,把__振动频率高于20000_Hz的声音__叫做超声,把__振动频率低于20_Hz的声音__叫做次声。超声和次声人耳都__听不见__。问题3:超声的应用(1)超声波作为信息载体,可以应用于__研究物质结构及性质、水下定位、通信、地下资源勘察、工业检测与控制、声光器件、超声诊断及超声盲人探路__等。(2)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形式,可进行__工业超声处理加工(清洗、焊接钻孔、粉碎、凝聚和乳化)、超声医疗、超声处理种子__等。问题4:次声的应用:__次声定位系统、次声监测系统、次声预报仪等__。学点3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阅读教材P42~P43“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噪声的概念(1)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一切干扰人们__休息、学习和工作__的声音,即对__身心健康__,特别是对听觉有损害的声音都是噪声。(2)观察如图2-4-1所示的乐音和噪声的波形图,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图2-4-1答:乐音的波形__规则__,而噪声的波形__杂乱__。(3)从物理学角度来说,__发声体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__的声音是噪声。问题2:噪声等级及危害居民区、行政办公区和文化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