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二单元第3课教案课标要求: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的地位和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孔子生平的主要史实“六经”,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仁、礼和中庸。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封建社会政治、教育以及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各国的深远影响。理解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根源以及在后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运用孔子儒家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运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探讨学习方法。结合孔子对后世影响的史实,在现实中寻找实例。2.过程与方法:阅读归纳;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古今结合;讨论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在很多方面应该成为我们的道德规范。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值得学习和借鉴。理解“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做一个像孔子那样对社会产生进步作用的人。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孔子儒家思想及教育思想核心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教学难点:对孔子儒家思想礼、仁、中庸的理解及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孔子的雕像、孔子的言论、山东曲阜的“三孔”图片,引领学生知道孔子两千多年来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尊崇;在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我们系统的看看孔子的成长历程和孔子思想的形成。(讲授新课):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生在一个有贵族血统的家庭,先世为殷人,系宋微子的后裔。到五世祖木金父时,因其父孔父嘉在宫廷内讧中被杀,木金父亦被降为士,并“绝其世”,即被剥夺去卿大夫的世袭地位。为了区别公族,他便改姓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华氏之逼逃亡鲁国(今山东)定居。孔子的父亲孔纥(字叔梁)是鲁国贵族孟献子属下一个“有力如虎”的猛士,因立两次战功,提升为陬邑(今山东曲阜南)大夫。孔纥大约六十几岁时同一个年纪不满二十岁的姑娘颜徵在成婚。年龄的差距,可以看出其阶级地位的悬殊。传说他夫妻俩因祈祷山神来不及回家,妻子就在山洞中生下孔子(此洞便以“坤灵洞”和“夫子洞”命名,今尚在。山即称“尼山”,位于曲阜城南)。孔子三岁时,先丧其父,十七岁时,又丧其母。孔子的家教中重视礼仪之教。生活贫困,促使他较早为谋生做事,学会多种本领,他自称“吾少也贫,故多能鄙事。”孔子青年时期在季氏门下当过委吏(管理仓库),还当过乘田(管理畜牧),由此他接触到社会下层,了解到人民的一些愿望和要求。孔子生长于当时的文化中心──鲁国,在周礼的熏陶下,6岁“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15岁时,就确立了坚定不移的学习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学习鲁国保存的中国古代文化,从中寻求治国救人之道。这一基本方向,决定了他一生的生活道路,形成儒家的思想特点。2、少年时代,15岁立志以传承为己任。孔子起初学习“六艺”,十五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来孔子刻苦自学,成为主持祭祀和丧葬礼仪的儒士。他以“每事问”“好古敏求”的精神,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3、30岁时,对“六经”已融会贯通,开始创办,收徒讲学。三十岁时,孔子把后人尊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春秋》融会贯通,开始收徒讲学,办私学的成功使他闻名遐迩。4.50多岁时,先后任鲁国的和司寇。五十多岁时,他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孔子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因治鲁颇有政绩,他1官至司寇。为了实现恢复礼治社会的理想,孔子试图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失败,结束了昙花一现的从政生涯。5、从政失败后,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离别父母之邦,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宋、蔡、楚等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思考: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的原因反映了孔子的主张不适应当时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没有反映时代的要求。6、68岁时,他无奈地回到鲁国。从此,孔子专心整理文化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