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师参考)【内容标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本目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与本节有关的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表格或音像资料,设计展板。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教学过程】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2、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②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③壮大科研队伍④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3、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主要科技成就:国防科技: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4、影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1)文革使科技受挫;(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4)一系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3、意义:(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用心爱心专心它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原因(1)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2、表现:(1)核技术:⑴核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20世纪60年代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并注重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是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之一。(2)空间技术: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3)运载火箭: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1999年11月以来,中国成功地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5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2003年10月,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4)信息技术: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中国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中国科学家于2001年至2002年相继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3、意义:〖小结〗1、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一定时期的科技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是密不可分的)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⑵20世纪中期世界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⑶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⑷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分为如下五个时期:1950—1958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59—1962年,非常时期,呈困难地饱和增长;1963—1965年,指数增长期,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1966—1975年,非常时期,几乎呈零增长;1975年以后,指数增长期,增长率基本与世界水平接近。——摘自《中西500年比较》用心爱心专心请回答:⑴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个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⑵应如何认识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参考答案:⑴①建国初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