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北宋和辽、西夏的并立1.说出辽、宋、西夏等政权的建立及并立的基本史实。2.列举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3.归纳宋辽、宋夏议和的影响,认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4.重点:宋夏关系;宋辽关系;澶渊之盟。1.北宋的建立(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政治上:将中央权力一分为三,以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②军事上:实行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的政策;“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武将拥兵作乱,与中央对抗。地方长官都用文臣,地方军队兵力薄弱,战斗力很低。2.契丹族的兴起与辽宋和战(1)兴起:契丹族原为鲜卑族的一支,居住在辽水上游的潢水流域,以游牧为主。(2)建立: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定都上京。(3)辽获取幽云十六州:辽太宗统治时期,石敬瑭将幽、云等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重要屏障。(4)辽宋和战①战: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北,威胁宋都开封。宋真宗亲往澶州督师。宋军士气大振,取得初步胜利。②和: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这就是澶渊之盟。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想一想:宋军为什么能取得澶州之战的胜利?①北宋广大军民坚决抗辽。②北宋皇帝亲征凝聚和鼓舞了军心民气。③辽军失去了统帅且是孤军深入。3.北宋和西夏的关系(1)兴起:西夏国为党项人所建。党项原为羌人的一支,生活在我国的西北地区,过着游牧生活。(2)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自立为帝,以兴庆为都城,史称西夏。(3)改革:元昊积极吸收汉文化,采用北宋官制,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三司;设官学,并仿汉字创造出西夏文字。议一议:为什么说元昊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与耶律阿保机有什么相同之处?西夏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有重要意义,元昊和阿保机一样,既是本民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4)宋夏议和:西夏取消帝号,对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双边贸易十分兴盛,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发展。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探究问题一】有人说:北宋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请你判断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1)这种说法不正确。北宋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2)理由:北宋建立后,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党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探究问题二】澶渊之盟对辽宋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该如何评价澶渊之盟?(1)对辽的影响:①辽从战争中安然脱险,“不胜而胜”;②每年从北宋那里获得大量岁币,经济实力增强。(2)对北宋的影响:①北宋“不败而败”,岁币成为人民沉重的负担,这也是导致北宋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②澶渊之盟是北宋屈辱的象征;③暂时结束了宋辽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北宋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3)评价:澶渊之盟是辽宋之间长期对峙、势均力敌的产物。一方面,它暂时满足了契丹贵族掠夺的愿望,增强了辽国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对北宋而言,它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危机,但这种以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也使北宋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如果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澶渊之盟结束了辽宋之间长期的战争局面,维持了双方长久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符合广大人民愿望和历史发展趋势的。*【探究问题三】宋辽、宋夏议和的异同点有哪些?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1)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宋与夏为属国关系,夏向宋称臣。(2)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3)贡献:辽和西夏分别完成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融合的发展,边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建和巩固奠定了基础。3.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