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学导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隋朝的建立和统一,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认识到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学导重点及方法重点: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开凿大运河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依靠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无法满足需要。而我国主要河流大多为东西走向,开通南北运河,利用水力运输,已是势在必行。其次,隋灭陈后,需要加强对江南的控制。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的经济实力迅速增强,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的局面。难点::①隋初经济的繁荣。这一内容教材写得比较概括,所以较难感受和理解。②分析、评价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要辩证、全面地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问题预设1.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2.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水运粮食在中国古代为什么重要?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3.比一比: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思路:①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②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在逐步修通。4.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他们谁说的对?你怎么看?①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②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够全面。不过,说是“好事”的,还是看到了问题的主要方面。③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过程时控学导内容设计情境创设3分钟评价学生的假期作业,表扬完成好的小组和个人。向学生说明七年级下册历史主要讲了隋唐至清朝中期的历史,使学生知道本学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从而树立学习目标,使学习有的放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标咀嚼3分钟现在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一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继续默读一遍目标并划出你认为需要完成的目标,仔细体会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最后请同桌交流一下对目标的理解。自学指导20分钟要相信自己,只要付出肯定有回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1.发放《问题导读—评价单》2.要求学生根据问题导读的要求认真阅读课文三遍。第一遍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第二遍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解决老师提出的导读问题,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划出来,答案写在问题的下面。第三遍默读课文提出自己发现的新问题写在我的问题处;问题要围绕学习目标提出,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老师走进学生关注自学情况。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重点关注历史学科长。特别关注王佳、孟昭振、高飞、高成龙、张雪、刘思涵。4.及时对学生进行引领,引领要有时间、目标、问题意识。讨论指导(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分钟1.提出明确要求:学科长主持小组讨论,组内轮流发言(作答、质疑),组内先交流老师提出的导读问题,再解决组内同学发现的新问题,请各组派代表把组内发现的好问题和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老师走进小组,倾听交流。2.讨论要求:一起立,二聚首,三张口,四讨论,五评价。3.组织学生提炼出重点问题,组内展示,并呈现在黑板上。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和结论。问题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