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物质溶解的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知道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和溶液的浓稀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利用试验感知:①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的溶解硝酸钾;②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③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加入氯酸钾后还能再溶。情感态度价值观:利用试验培养动手分析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要点】1.建构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判断饱和溶液最简单的方法;2.知道饱和溶液中加入另一种物质,还能继续溶解;3.知道饱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教辅手段】实验器材:天平、量筒、玻璃棒、烧杯、药匙、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温度计、硝酸钾、氯酸钾、蒸馏水。【教学过程】教学程序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糖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引言:大家都有喝糖水的经历,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蔗糖呢?(可现场配制一杯糖水,让大家观察。)1.回忆喝糖水的经历;2.观察玻璃杯底的固体,思考后作答。质疑探究通过实验探究建构饱和溶液的概念1.明确实验任务:①体验在烧杯中装入15mL水,能否溶解完3克硝酸钾(用玻璃棒充分搅拌);②给上述烧杯加热,观察烧杯中固体的变化;③冷却热的硝酸钾溶液,观察烧杯中有晶体析出时刻的温度,并记录;④向③中的溶液中加入氯酸钾固体,观察氯酸钾能否溶解。2.说明试验中的注意事项:①烧杯加热要垫石棉网;②不能用温度计搅拌;③温度计不能接触烧杯壁;④用玻璃棒搅拌时,不要碰撞烧杯壁和温度计。1.明确实验任务后,分组进行实验,做好记录;2.实验时注意实验中的注意事项;3.思考教材中的“分析与思考”。质疑探究解决几个问题: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3.引导学生回到实验①在烧杯中装入15mL水,能否溶解完3克硝酸钾(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所得到得溶液是饱和溶液,我们可以用加热得方法使之溶解,继续加热呢?还有其他得方法使之溶解吗?②归纳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得方法与途径;③逆向思维推理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途径与方法;4.例举:①在80℃时,100水中169克硝酸钾才能达到饱和;100克水中此温时溶解160克硝酸钾没有饱和,却很浓;②在80℃时,100克水中还不能全部溶解0.10克氢氧化1.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加水(溶剂);加热。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加溶质;钙,很稀,却是饱和溶液。降低温度。2.对比两个例子:明白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总结转化①饱和溶液的概念;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与溶液浓稀的关系。5.课堂小结:从知识点上小结;从学习方法上小结;从探究过程小结。1.理解三个知识点;2.学会逆向的思维方法;3.探究过程中要加强对比。巩固拓展1.学生提问、讨论、答疑;2.布置课堂练习:教师巡视、辅导。参与提问、讨论和答疑;完成课堂练习。【板书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2.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3.掌握有关溶解度的几种基本计算。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溶解度曲线查找常见物质在一定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