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2.3水圈和水循环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课主要学的内容水圈和水循环,指的是通过对水圈的组成和水循环的分析来探讨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核心是在分析水循环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它们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它的关键在于运用相关示意图和多媒体演示水循环过程来分析说明其意义。本节课中水圈的组成部分内容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降水到水圈的运动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水圈。所以在本学科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是本学科重点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类型及其水的补给形式。解决重难点的关键在于运用相关示意图、多媒体演示及绘制简图分析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并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来分析,降低难度。二、目标及其解析1.目标定位①了解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②运用示意图,知道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环节、补给形式。③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2.目标解析①了解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并通过分析“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图”加以说明。②通过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及FLASH动画演示,知道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环节补给形式。③结合实际理解水循环的对人类及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树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类型及每个环节等内容学生较为混淆,所以教师需用简图对学生做好全面引导。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水圈和水循环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和相关地图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在讲解水循环时,使用多媒体演示,变抽象为具体,学生能较快理解。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教师提问: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学生回答)2、教师导入: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生命之源。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们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设计意图】用地球被称为“水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3、教师多媒体展示本课知识目标。【进行新课】问题一: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分布的呢?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占地球水体的比例是多少?【设计意图】引出水圈及其水体组成。问题1:什么是水圈?水圈由哪些形式的水体组成?【解析】①概念: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②水体的存在形式:海洋水、陆地淡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气水等。大气水0.001%1冰川水圈海洋水96.54%湖泊水地表水土壤水江、河水陆地水沼泽水生物水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师生活动】1、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海洋、河流、湖泊等景观图片),学生自主感受思考。2、教师提出小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3、学生分组,进行组内交流、探究,总结出小组观点。4、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进行补充说明。问题2: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师生活动】教师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学生自主感受思考。【解析】在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绝大部分是海洋水,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又以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目前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有限,仅占全部淡水的0.3%,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已成当务之急!例题1:地球淡水中储量最大的水体是()A.河流水B.淡水湖泊水C.地下水D.冰川水变式训练1: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A.河流和淡水湖泊水B.海洋水C.深层地下水D.冰川水问题二:李白《将进酒》中有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水是可循环的,那么水是怎么循环的?世界上主要有哪些类型的水循环?水循环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设计意图】由诗句引出水循环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种类及意义。【活动探究】以一瓶矿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