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一地理教学设计:1.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3、4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及其解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黄赤交角、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以及由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的变化等,其核心内容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黄赤交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在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成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从而形成四季的过程。学生已经学过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就是在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之上再次建立和发展的地球运动规律和意义。认识的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地球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的叠加、合成形成了地球的运动。由于地球的公转不但与地球的自转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还是后面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具有开启地理学大门的钥匙的作用,是地球运动的核心内容。教学重点是黄赤交角,因为它是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是推导和认识地球公转地理过程及其现象的出发点。要解决这个重点,关键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考虑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级和五带。二、目标及其解析(一)目标定位1.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了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区别3.了解全球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并掌握地球上五带的位置(二)目标解析1.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具体分析和应用,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归纳总结得出。2.为了使季节的划分气候的变化大致吻合,划分了天文四季。天文四季与传统四季的划分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在实际生活尤其是农事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3.全球温度带的划分在地理学中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后面学习陆地自然带和植被带的基础。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昼夜长短的变化难以真正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本节课程内容宏观性、空间性和综合性较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思维尚不完善。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结合演示和铺垫的必要知识,以达到降低学生认知难度,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其中,如何做好演示和铺垫是学生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的关键。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在本节课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因为本节课程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建立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为学生做好知识的演示和铺垫,直观性强,易理解和掌握;使用学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五、教学过程设计【引入】上节课我们讲述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基础知识及其计算,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五带的划分。我们知道,夏天的时候,白天要长一些,我们造成六点多起床的时候,天意将完全亮了,晚上七八点天却还不黑;而冬季的白1天却很短,六点半天还没亮,可晚上七点天却已经黑了,这是为什么呢?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3.昼夜长短的变化问题5随着地球的公转,昼夜长短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用冬夏白昼不等长的实例引起学生思考其原因,并由此进入新课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例题6什么是昼弧和夜弧?如何依据昼弧和夜弧判断昼夜长短?答案及解析:昼弧和夜弧的概念: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圈分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昼夜弧的长短反映昼和夜的长短,如果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则夜长昼短;若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等长。例题7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有何联系?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纬度变化昼夜长短呈现什么变化规律?解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