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及其作用效果一学案[学习目标](2月16日)1、知识目标:A、理解力的概念,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B、认识力的作用效果;C、知道力的三要素;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学习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学习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判断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学习器具]直尺、橡皮泥、弹簧或锯条、纸、磁铁、钢珠;[学习过程]一、自学思考:中国举重队在奥运会上为国争光,靠的是什么?生活中的常见事例(1)树上苹果落地;(2)运动的汽车刹车;二、学习新知识(一)1.自主探究1:什么是力?(1)素材:①马拉车②推土机推土③人提水④杯子压桌子(2)问题:①上述素材中是否存在力的作用?②上述各事例中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换言之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③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要发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多了行不行?少了行不行?”试举例说明。④根据前面的分析回答:是否只要有两个物体就有力?⑤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探究你能给力下怎样的定义?2.力的概念:(二)3.素材:①从高处跌落在水泥地面上的茶杯给地施加了力,为什么茶杯却碎了?②人用力提水,人对桶施加了力,为什么过段时间会觉得胳膊酸痛?③鸡蛋碰石头,鸡蛋对石头施加了力,为什么鸡蛋却碎了?4、自我分析探究上述现象,结论:5、分析问题:磁铁吸引铁钉,那么铁钉是否吸磁铁呢?6、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几个常见的力的现象。①划船为什么桨用力向后划水船就前进了?②游泳时,为什么双臂用力向后划水,人就前进了?(三)7、深入学习:既然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那怎样来判断物体受到力呢?也就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哪些效果呢?试举例探究:素材:(1)手拉弹簧;(2)重物压海绵、机器锻压工件;(3)在桌面上手推课本运动;(4)蓝球撞在蓝板上被弹回;(5)手接住飞来的飞碟力的作用效果:(1)手拉弹簧,弹簧的_______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弹簧受到______(2)重物压海绵;海绵发生了_______改变。它受到力作用了吗?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3)手推课本运动,课本的发生了改变,因为课本受到了。(4)蓝球撞在蓝板上被弹回,蓝球的发生了改变,因为蓝球受到了。小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注意: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指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当物体速度的大小发生变化或运动方向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那么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是指的状态或状态。8、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练一练:以下所示的四个力中,使受力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A手对弹簧的拉力B挥拍击球的力C大熊猫拉竹子的力D人对跳板的压力(四)9、用实验探究活动:探究影响塑料尺形变程度的因素(1)怎样使塑料尺向下弯曲?施加力的方向应向。(“上”或“下”)(2)要使塑料尺向下弯曲程度相同,力的作用点在哪点较省力呢?作用于______点(“A”或“B”或“C”(3)如何使塑料尺向下弯得程度更大一些?作用在A点的力应______(增大或减小)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力的三要素:生活中力的三要素事例:推门、用板手拧螺丝、拉弹簧等。练一练:某同学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那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用力拉一根锯条,使其发生图中A、B、C、D四种形变,其中F1=F3=F4>F2。则:(1)分析比较A、B两图锯条的形变程度,可得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2)分析比较A、C两图锯条的形变程度,可得;(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图是和。实验中他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课堂归纳小结][达标检测]一、判断:(1)、单独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2)、没有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3)凡是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有力的作用()(4)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注:判断力的存在与两个物体是否接触(“无关”或“有关”)二、填空1、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发生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