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第3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2min)1.利用日常生活经验,认识液化现象。能列举有关液化的实例。2.经历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活动过程,认识液化会放热。3.通过实例分析,知道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二、基础学习(15min)1.自然的雨水来自江河湖海节发到大气中的_______,气态水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_______。2.如图1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动手做)。(1)实验器材有: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________、烧瓶(开水)、火柴、__________。(2)组装实验装置时,先根据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固定_______,放上石棉网;再将烧瓶用铁夹固定。(3)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热水,点燃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切勿碰翻烧杯,小心烫伤)观察到液态的水变成_________从烧瓶口冒出时生成的白雾。(4)往瓶口的上方,倾斜着放置一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部出现_________,握金属盘手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5)加热时烧瓶里的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金属盘底部出现的水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6)大自然雨形成过程所发生的,与实验展示的水的变化类似:水蒸气与热空气一起上升,在高空遇_______(选填“冷”或“热”),凝结成_________。降温可以使气体_______。3.物质由_______变为_______叫做液化,液化时气体会_____热。4.如图2所示,用注射器吸入少许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针筒里的乙醚液体图1图2________,再推压活塞,观察到针筒里的乙醚液体________。实验表明,在一定的温度下,__________也可以使气体液化。5.如图3所示,有关液体的汽化和气体的液化现象是:(1)水烧开时,靠近壶嘴的地方没有出现“白气”,“白气”产生于__________的地方。靠近壶嘴处温度高,远离壶嘴的地方温度低。水蒸气____________放热,液化成___________。(2)石油气是通过___________液化的。三、合作交流(8min)1.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实验时注意安全,防止烫伤或损坏仪器。2.归纳总结课堂学习知识?概念:液化。规律:液化时气体会放热。使气体液化有降温和压缩体积两种方法。四、析疑解难(8min)1.需要展示的实验现象有哪些?压缩乙醚的体积,使乙醚液化。(示范着做)拉动活塞,针筒中的乙醚液体消失,针筒的温度降低;推压活塞,针筒中的乙醚重新出现,针筒的温度升高。2.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难点:压缩体积使气体液化与温度有关。五、达标检测(7min)1.自然界中经常发生的物态变化现象,由于液化引起的是A.河岸边冰雪消融B.森林里白雾弥漫图3C.果实上结满白霜D.天空中雪花纷纷2.气象谚语云“缸穿裙子,天下雨”。“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此小水珠来源于A.空气中水蒸气的液化B.水缸中水的蒸发C.水缸水从缝隙的渗透D.空气中水蒸汽的凝固3.如图4所示,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将金属方盘放在瓶口的上方,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方盘上不断有水滴落下。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A.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B.水蒸气遇热,汽化成小水滴C.金属方盘里的水,发生渗漏D.烧瓶里的水,吸热发生液化4.如图5所示,将冰袋放置于高热病人的头部,能降低病人的体温,原因是A.冰熔化吸收热量B.冰熔化放出热量C.病人发热量减少D.病人发热量增加5.地球上固态水(冰、霜或雪)的最高温度是A.100℃B.4℃C.0℃D.-4℃六、课外学习(5min)1.闷热的夏天,空气都显得湿漉漉的,乘开着空调的公交汽车,会发现车窗玻璃上布满“水雾”,“水雾”在车窗玻璃的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乘公交汽车,车窗也会出现“水雾”,“水雾”是在车窗玻璃的_____(选填“内”或“外”)表面。出现“雾气”伴随的物态变化是______。2.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厨房中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水壶盖发出跳动的声音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往手上沾些冷水,拿刚出笼的馒头,不会感到很烫,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往烧杯里放入少许冰块,用酒精灯不断加热,如图6所示。(1)一段时间后,观察发现冰块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