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资本主义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演变。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演变的最基本动力,它在继承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基础上,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学好本课有利于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同时也为第2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习作了铺垫。二、课程标准1.通过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2.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汽车的发明和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解。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提问:1.人类何时进入“蒸汽时代”?对世界格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改变了我们的社会面貌。在它发生后一百多年,世界再次经历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含义: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欧美国家再一次兴起科技革新的浪潮。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瓦特改良蒸汽机手工工场时代展示:教师: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与应用。(设计意图:从复习工业革命开始,接着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学生从整体上明确“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展示:过渡:“电”这种能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是如何产生的,它又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的。(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1、能源领域的巨变----“电气时代”的到来教师:电是如何发现的?电力是怎样进入生产领域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课本第124页下面的一段小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1、谁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2、谁研制出发电机?3、电力在什么时候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4、随后发明了哪些电器和电力交通工具?5、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电力的广泛使用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电力工业是最能代表最新技术成就,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的一个工业部门。”——列宁展示:学生:1831年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用实验证明“磁能生电”,为制造发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成为打开电能大门的钥匙。教师: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逐步取代蒸汽,成为工厂中机器的主要动力,把人类推入“电气时代”。教师:5、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学生: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教师:6、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哪些国家走在前面?学生:美国、德国。(设计意图:通过层层设计小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使学生学习探究逐步深入。)过渡:电力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改变人们生产和生活条件的发明与创造。其中,美国科学家爱迪生的成就最为突出。2、围绕“电”的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展示:教师:爱迪生为什么被称为“发明大王”?学生:是因为他一生中正式注册的发明就有1300多种,他发明的碳丝灯泡给世界带来了光明。教师: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请根据这句话和书本第125页有关信息,回答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学生:所谓“天才”,虽然比常人聪明,但是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