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孙中山的民主追求》教学反思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的历史课,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并努力实践的方向和目标。在这节课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课后,同行反映我用的材料比较多,表现历史课论从史出。其他学科老师认为材料太多。内容过深。课堂气氛有些严谨。针对这些中肯的意见,我认真地反思总结。一节课的精心准备,不仅是教材、课程标准、学情、多媒体,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教学,在赛教的情况下,除了学生之外,还有本专业的同行,可能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在综合考虑中,学生当然是第一位考虑的因素,但如果兼顾其他方面就更好。正如白居易写的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一节课如果外行的其他的人都能听懂,那学生接受起来不就更容易。因此,一节课的好,不在乎理论多么复杂,如果设计的时候用最简单明了的方法,可以让听者明白。那就是最佳的方法。化繁为简,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历史课讲证据。在本节课中,在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渊源时,我用了四段材料,有文字、图片资料。在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用了三组材料,每一组都是以1912年与1924年观点的对比。最后在评价孙中山先生的时候,用了胡锦涛主席的讲话。三处用了大段材料,可能本身那个时期人讲话就半文不白的,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即使是19班的学生,素质高,也有些反应慢,因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我认真想了想,历史课用材料没错,但应恰当运用,在必要时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设计,可以说明问题。材料不能滥用。可以用替他方法代替,用一种方法会产生视觉和思考的疲劳。多种设计会有不同的效果,吃饭都是换花样,教学的设计也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化地进行教学。只用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设计的课堂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因此,教学中要追求变化。恰当的变也是教学的艺术。本节课,我还存在着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估计不足,对教学流程预想的不足,在有些教学环节在实施中过于仓促,没有我期望的达到高潮。尤其对孙中山的评价,在情感升华之后认识到学习的价值。这些有点力度不够。我觉得由于前面理性过头,情感还没调动起来,再有时间不够。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协调,统一。一节课也是一首歌曲,有起伏的旋律,有高潮,有共鸣。在一节课中各环节如何分配,如何协调,完美地表现出来,需要统筹考虑,科学合理的分配。科学的课堂分配也是一节课必须的。该理性时就要有思想的共鸣和火花。必要时情感的流露也要倾泻而出。好的课要不段反思,好的课在反思中孕育萌发。学会反思,也是好课的开始。反思才有收获。这就是我的一点点认识,和心理的一点收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