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四节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评价;美国的领土扩张;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林肯;《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国内战及其意义;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俾斯麦和“铁血政策”;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意大利的统一;加富尔;加里波第;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的形成;武装倒幕;明治政府的成立;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二、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俄国1861年改革史料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阶级分析方法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美国内战发生的原因和意义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原理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明治维新取得的积极成果和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辩证地、全面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5.通过引导学生从政治体制、力量对比、改革措施和国际背景等方面,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对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归纳的能力。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对俄国1861年改革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废除农奴制是俄国沙皇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改革也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通过对美国内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这场战争是两种经济形式矛盾斗争的结果,是美国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取消了黑人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内战没能彻底消灭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待遇。3.通过对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德意两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其统一的必要前提。但由于德意两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使两国均采取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统一,因而保存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用心爱心专心4.通过对明治维新社会背景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日本国内人民的反抗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幕府封建统治的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入,则使危机进一步加剧。5.通过对明治维新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并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经验。教学要点一、俄国1861年改革1.改革的历史背景2.改革的内容3.改革的意义二、美国内战1.美国的领土扩张2.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3.美国内战及其意义三、德意志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2.统一的过程3.统一的意义四、意大利统一1.统一的历史条件2.统一的过程3.统一的意义五、日本明治维新1.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2.武装倒幕3.明治维新及其意义教材分析用心爱心专心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暂时陷入了革命低潮,封建势力十分嚣张。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欧洲、北美和东亚的日本,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于是,为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政治斗争。本节教材介绍的就是这段历史的进程。内容包括:俄国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本节的重点是: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意义。本节的难点是: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一、“俄国1861年改革”一目,教材讲述了两方面内容:1.农奴制度废除的历史背景。第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1860年,俄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已达一万多家;铁路里程1500千米;工人人数为86万,其中62%是雇佣工人。但农奴制的存在却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发展。38%的工人是农奴,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无人身自由,农奴主可随时打骂、虐待他们,甚至把他们转让给他人;农奴主为牟取暴利,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农奴主残酷压榨农奴,不断增加他们每星期为主人干活的天数,甚至收回份地,将农奴降到奴隶地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