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高中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教材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2)发现日常生活、学习中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积极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4、行为与创新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难点分析:理解信息的含义与基本特征。获取信息的一般过程,总结提高搜索效率的经验。教法分析: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有关图片。1、新课讲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学生活动请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幅图片时的想法。处理和利用信息。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传递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总结并提问: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并根据颜色、气味等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信息,应该如何获取呢?举例说明总结: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了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的信息空间,使人们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特点,了解如何科学地选择信息获取的途径。探究学习: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并记录操作过程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功能,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显微镜、电话,网络…假如我们想要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的精确度如何?早晨起床,我想知道今天的气温,以便增减衣服,需要上网查询吗?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准备外出旅游,需要了解目的地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何获取这些信息?总结:信息的来源多种多样,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信息需求和物质条件选取适当的方法。问题:总结什么是信息?实践学习2:将班级成员平均分成4组,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裁判,记录活动完成的时间,防止违规现象。然后展示游戏规则,分发纸条,注意纸条上的号码要各不相同。学生活动4组学生同时按规则开始游戏,各组裁判记录游戏过程。比较传输结果和原始电话号码是否相同。讨论:为什么大家都知道了纸条的内容?总结:信息的存储性(纸条、磁盘文件)、传递性特征。总结:信息的共享性特征。讨论:哪几组传递的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哪几组传递的电话号码误差很大?为什么?信息的失真性特征。讨论:假如我有一个好消息想告诉远方的朋友,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假如传递信息的范围扩大到全球传输方式及传输效果又会发生哪些变化?总结:当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后,可能采用的信息传输方式将变为邮局邮寄信件、广播、电视、电话、E-mail、即时通信等,相应的传输条件、速度、结果也将发生改变,同时这会带来费用问题,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经济适用的途径来传输信息。学生活动网虫组学生打开各自的文件,发现共享的信息没有丢失。学生讨论学生讨论信息技术(光盘课件)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唤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信息的编码为便于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类信息,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这就是二进制代码。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