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习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分析能够下西洋的条件;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主要事迹;分析抗倭成功的原因。3.体会郑和、戚继光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增强爱国意识。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一)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二)对外冲突——戚继光抗倭(三)对外冲突——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我国的时间,葡萄牙攫取了在的居住权,时间。我国在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回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郑和下西洋西洋概念条件客观主观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个人因素目的概况起止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物品地位影响积极消极戚继光抗倭背景倭寇概况军队战绩成功原因战争性质纪律士气群众基础个人才能评价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1)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客观条件材料四:郑和: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小名三保,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又皈依佛教,他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弟子的双重身份,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从小吃苦耐劳,培养了英勇无畏的气概。本姓马,原在燕王朱棣府当差,后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被赐郑姓,“才负经纬,文通孔孟。”“有智略,知兵习战”,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2)思考分析:材料四可以看出郑和有怎样的优势条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郑和下西洋期间,将中国的七大类22种产品输入亚非各国,换回各国的货物11大类191种,无怪乎史书形容郑和船队所载货物“堆积如山”。材料三:郑和下西洋后,许多国家的国王回访中国,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即安葬于中国。依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3.材料一:(倭寇)“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倭变事略》材料二:戚继光组建了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在台州九捷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荡平浙江的倭寇……在福建、广东,与当地明军并肩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4.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学过哪支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这支部队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5.从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到明朝中后期倭寇作乱再到澳门被葡萄牙占据,这能说明什么?澳门回归中国又说明了什么?三、归纳总结根据你自己的理解,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四、巩固检测1.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香港凤凰卫视组织了一艘命名为“凤凰号”的帆船沿着郑和下西洋的航线航行,他们最远可到达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红海和地中海一带D.地中海和欧洲一带2.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B.进行环球航行C.进行殖民掠夺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3.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些历史事件有关?A.郑成功收复台湾B.郑和下西洋C.镇南关大捷D.戚继光抗击倭寇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邓世昌5.1553年用欺骗手段攫取了在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是A.英国B.荷兰C.葡萄牙D.西班牙6.“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A.①②③B.①③④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