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中历史《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课题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变化的影响。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即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能够分析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正确面对国际环境和舆论,树立坚定的信仰和信念。重点难点重点:十月革命的史实难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方法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集体教案个性化教案1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回忆:中国近代政体变革的艰难历程。【教学过程】A.各组合作按照学案提纲完成本课基本内容。(20分钟)第一阶段党的初创时期(1919—1924)一、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条件:(1)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2)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南陈北李”)(3)组织:党的早期组织(陈独秀、1920、上海)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1921、7;上海)(1)内容:①确立了党的名称、性质、奋斗目标②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张、李)(2)意义: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三、中共“二大”(1922、7;上海)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反帝、反封建、反军阀)四、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1922、1——1922、3)1、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领导2、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邓中夏)3、运动:开始:香港海员罢工结束: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二七惨案)4、教训: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必须联合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五、中共“三大”(1923、7;广州)正式确立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第二阶段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原因:(1)中国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2)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加入反对帝国主义制定“三大政策”(联饿、联共、扶助农工)(3)共产国际的支持(马林)2、形式:党内合作(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3、标志:国民党“一大”(1924、1;广州)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1、口号:“国民革命”2、目标:“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工人运动与北伐战争(1)“五卅运动”:中共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李立三、刘少2奇)(2)省港大罢工: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世界工人运动历史上最长的罢工(3)北伐:①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②主力:国民革命军③结果: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革命重心转到武汉(4)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3)周恩来5、结果:(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上海(2)“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武汉6、失败原因:客观:反动势力强大主观:①中共年幼缺乏经验②陈右倾错误7、教训:(1)必须进行武装斗争(2)中共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第二课时第三阶段: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一、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1、南昌起义(1927、8、1)(1)领导:周、贺、叶、朱、刘(2)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②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2、“八七”会议(1927、8、7)(1)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2)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决定开展秋收起义3、秋收起义(1927年、秋)毛泽东、湘赣边攻打长沙失败、文家市决策:放弃攻打城市4、井冈山道路(1)井冈山根据地(1927年10月)(2)其他根据地:①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②左右江根据地邓小平(3)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5、工农武装割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