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地理5.3.2旅游活动与环境教案引言旅游目前逐渐成为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新课改后的地理教材中增添了较多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看,逐渐成为命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考纲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本部分知识:(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欣赏的基本要求。(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该本分知识多与区域地理中的交通运输线旅游景点相联系,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相结合。考察重心将突出人地关系的分析,即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识网络图5.3.2-1知识点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作为一种超出满足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的较高消费方式,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可从旅游者必备的三个条件来理解:①动机——旅游者必须要有外出旅游追求精神生活的愿望,而只有生产力发展满足了人类物质生活必需,人们才会有追求更高消费的需求,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产生旅游欲望;②时间——旅游者必须要有闲暇时间,如实行每周五天工作日,每年有带薪假期等,只有生产方式进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才有休闲、消遣、外出观光的时间;③经济基础——作为旅游者,必须具备供旅游的经济条件,而个人的经济收入提高,必须依靠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原始的交通工具象牲畜、帆船,使旅游活动难度大,长途旅行活动很少发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火车、汽车发明后,旅游业大发展,驾驶私车进行国内旅游会越来越普遍存在。另外,旅行社的发展,以及世界局势的稳定、社会安定也是必要条件,如2003年春季,非典型肺炎流行,首先停下来的就是旅游业。就中国来说,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明代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至二战的漫长岁月里,以休闲消遣、增加知识、娱乐疗养为目的去旅游的阶层只属于贵族。大众化的旅游业在我国发展缓慢,二战后世界发达国家进入大众化国际旅游,中国也有了相应发展,2000年国家调整政策,延长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放假时间,于是全国利益节假日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出游的距离越来越远,假日经济繁荣,充分体现了旅游主体的大众化和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已越来越清楚地被人们认识到。1(2)旅游活动三要素①旅游者——旅游的主体,需具备上述的三个条件。②旅游资源——旅游的客体,是旅游的基础,藉此可实现旅游的目的。③旅游业——旅游的媒介,向旅游者提供服务。(3)旅游活动的发展阶段①古代旅游——1841年以前,个体需求,无旅游专业化服务机构。②近代旅游——1841年到1950年,群众需求,出现旅行社,但无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③现代旅游——1950年后,主体大众化,空间扩大化,方式和内容多样性,目的的娱乐性、消遣性。(4)旅游活动的作用——旅游业的特点是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投资少、收效快、利润高,作用主要有:①满足人类需求;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扩大商业、文化、科技诸方面的交流。旅游业能满足人类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I、满足人类补偿性消费的需求——休养生息,弥补消耗,恢复体力和脑力;II、满足人类发展性消费的需求——积累知识,开阔视野;III、满足人类娱乐、消遣的需求——丰富文化知识,锻炼身体。旅游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I、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增加旅游接待国的国民收入;II、发展国内旅游可起到回笼货币(即把居民手中资金回笼到国家手中),减轻商品供不应求的压力,抑制物价,稳定市场的作用;III、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旅游业能扩大社会就业;IV、旅游业是一综合性的行业,它既以其他部门为基础,又能带动及促进第三产业和相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一动百业兴,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近几年兴起的“假日经济”正是基于这种认识。2、旅游资源(1)分类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