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设计思想本节课是一节规律推导课,在本章中是前面准备知识的应用和提高。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了解分析物体运动的两种方法,即公式计算法和图像分析法,而本章教学总目标就是要突出方法的掌握,特别是图像及极值思想的建立,课本在内容设计上已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景,如:位移、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学习,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因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位移时间关系推导过程中针对我们学生基础较好的实际情况,引入了极值思想的推导,推到出位移时间公式。并且引入两个例题对所学的公式加以运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数据,再由数据绘出相应的图象.经过对实验得出的V-T图的分析,总结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并初步运用它解决一些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的得出,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收集信息,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及比较严紧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学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公式教学难点位移公式的推导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教学资源课本和多媒体教法设计(例如讲授探究式、合作探究式、实验探究式、自主探究式、讲授式等)教学过程组织学生观察图1-7-1,提出问题:1.图中刻度尺上多长是1厘米?2.小车是向那边运动?安排学生对课本数据进行计算,并把计算结果填入课本的表格中?安排学生对数据进行处理.讲解:从图象中可以看到,V-T图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一部分,所以V是T的一次函数。对于图象我们要了解对应的斜率和截距的含义,下面同学分组讨论,找出斜率和截距的含义。板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斜率:对应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同;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截距:对应初速度V0。安排学生讨论课本的26页图1-7-4提出问题:物体各段时间做什么运动?图1-7-5中物体的初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多少?观察,讨论.回答问题.计算,最后的结果填入表格中,填好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用EXCEL处理数据,并且做出V-T的图象。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利用数学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提问:图中的AB图的区别是?从1-7-6中的三张图中分析位移公式板书: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0t+0.5at2每个矩形为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他们是若干“相连”的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并且这个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愈来愈快。分析得X=v0t+0.5at2练习读图的能力学生体会微元思想。引入例题例1.汽车从车站开出,15秒后速度增加到9M/S,求该车的加速度是多少?后来汽车在行驶中遇到情况开始制动,后来汽车在行驶中遇到情况开始制动,在2s内速度由10m/s减小到零,在这过程中加速度又是多少?(题中加速和减速都看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例2飞机以162km/h的速度着陆,在跑道上滑行30s后停止,如果飞机滑行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求飞机滑行加速度和滑行距离师生互动进行例题分析。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板书设计七、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t=v0+at斜率:对应加速度,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同;a<0说明加速度的方向和规定的方向相反。截距:对应初速度V0二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X=v0t+0.5at2三例题:1.本节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第一、作者注意了训练学生重观察、会收集信息的能力,一开始作者就安排同学认真观察教材的插图和表格,并通过“1.图中刻度尺上多长是1厘米?”“2.小车是向那边运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并从图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第二、作者积极遵照课改精神,对于规律教学除重视规律结论以外,还重视规律得出的过程、重视学生对于探究规律的过程的体验,这一点体现在引导学生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推导位移公式的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会微元思想。第三,根据学校的资源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该教师在根据数据绘制图像这一环节特别注意了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既节约了时间又体现了时代感,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