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原文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注释: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爆竹: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逐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一岁除:一年过去。屠苏:一种用屠苏草泡制的酒。曈曈:太阳初升时明亮的样子。新桃:新的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在大门上,称为桃符,认为它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译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喧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学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1、孩子们,你们喜爱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2、今日,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1、老师范读。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假如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6、指名读,沟通识记生字的方法。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2、合作小组沟通。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1、老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喧闹的景象。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予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喧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8、指导背诵。(1)分组接背诗句。(2)指定学生背诵。(3)小组竞赛,哪组背得好。(4)同桌互相背。五、拓展延伸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春节欢乐、幸福、喧闹的场面)2、你们最喜爱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六、布置作业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元日》教学反思今日讲了《元日》这首古诗,这首诗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让学生通过本课学习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喧闹闹的情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总是会出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我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呀?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到自己捂住耳朵躲在一边,哥哥姐姐们小心翼翼的去点燃鞭炮,爆竹燃放的时候火光冲天,大家又笑又跳,快乐极了……这些生活的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