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耳和听觉联想情景导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你有没有想过:“闻啼鸟”“风雨声”“花落”这些感觉是怎样产生的?我们通过什么感觉器官来感受这些刺激?如果耳受到损伤,通过医治还能恢复听力吗?本节我们就要学习这些内容,现在我们先来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刺激能引起你产生听觉?2.引起你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哪些?3.听力下降的老奶奶把耳朝向声源的目的是什么?老奶奶戴上助听器后为什么听力会提高?重点知识详解1.耳是人的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2.耳的结构。耳廓:收集声音。外耳道:声波传人耳的通道。鼓膜:随声音振动。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鼓室连咽鼓管。听小骨:传递声音振动并放大。耳蜗:里面充满了液体或感觉细胞。前庭半规管3.内耳的耳蜗有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声音的刺激后产生兴奋,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前庭和半规管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置感受器。4.听觉的形成。声音→耳廓→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产生听觉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6.乐音的三要素:(1)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声音叫乐音。音调、响度、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2)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大多数人能够昕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3)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离发声体越远,昕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4)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内有位觉感受器,感知人体平衡。外耳中耳内耳耳的结构7.噪声。以科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减弱噪声的途径有3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本节知识结构外耳:包括耳廊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前庭。听觉的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产生听觉音调:音调的高低由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响度:响度大小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也有关。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的响度越小。音色: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噪声污染精典例题解析[例1]细菌进入人中耳会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是()A.昕神经受到损伤B.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C.大脑受到损伤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解析]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听神经、听觉感受器位于内耳内;大脑不属于耳的结构。细菌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的原因是炎症使鼓膜、听小骨受到了损伤,传导功能下降,从而使听力下降。[答案]D[例2]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旅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张开,可以使鼓膜内外的,防止鼓膜胀痛。[解析]当飞机降落时,外界气压不断升高,使外耳道内的压强大于鼓室内的压强,鼓膜两侧压强不平衡。咀嚼食物、吞咽食物可使咽鼓管开放,空气由咽鼓管进入鼓室,鼓室内的气压升高,使鼓膜内外的空气压力平衡,防止鼓膜胀痛。[答案]咽鼓管气压平衡[例33]男低音独唱叫有女高音轻声伴唱,下列对两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A.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B.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小C.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D.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解析]本题考查对影响音调和响度因素的识记能力,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选项C、D排除;男的独唱,女的只是轻声伴唱,则男的响度一定比女的大,选项B也错误。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