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奇异的声现象学习目标:1.了解回声、共鸣和混响现象2.通过阅读文字和欣赏图片获得生活和自然中回声和共鸣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3.通过回声、共鸣等有趣的声现象的介绍,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4.通过阅读“动物与声音”,体会现实世界中声音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的情感学习重点:1.“回声”是这一节的重点2.注意“共鸣”的学习教学用具:相同频率的音叉两个知识回顾:(约3分钟)1.音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音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声源振动快,频率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还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3.在电话里能分辨出是谁在讲话是根据_________不同来确定的。学讲过程:(约20分钟)一、回声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回答: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都能被反射回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成了回声。2.实验测定,当两个声音传到耳朵的时间小于0.1秒时,人耳就不能把这两声音区分开。因此,要想听到自己喊一声的回声,人离障碍物至少_____米。3.声波在室内传播,要被墙壁、天花板、地面等障碍物反射。这样当声源停止震动后,声音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_________。持续的这段时间叫______________。二、共鸣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结合课文回答:1.产生共鸣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利用音叉演示图3-3-5的共鸣现象。三、动物与声音通过阅读本段课文与图3-3-7,体会现实世界中声音的丰富多彩。知道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在水中传播。本节小结:(约3分钟)本节的知识要点是:1.回声的形成以及听到回声的条件2.产生共鸣的条件练习检测:(见下页)(100分约15分钟)预习作业:请同学们预习第4节《噪声》,并试着回答下列问题: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声音都是噪声。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练习检测:(100分约15分钟)1.下列现象中与回声无关的是()A.在室内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B.蝙蝠利用超声波捕捉蚊虫C.船只利用声纳测定冰山的距离D.夜深人静时说话特别响亮2.教室里老师讲课听不到回声的原因是()A.教室反射的回声从窗户跑出去了B.教室两侧的回声互相抵消了C.教室太小,原声跟回声混合在一起了D.教室不反射声音3.雷雨来临时,闪电一闪即逝,而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闪电速度比雷声速度快C.闪电发声在雷鸣之前D.雷声经地面、山峰、云层多次反射造成4.以下现象中利用回声的是()A.录音棚里用软泡沫塑料隔音B.雷雨天时,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C.鱼被岸上说话的声音吓跑D.利用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5.把两个相同的高脚玻璃杯注入等量的水,然后靠近放置,敲击其中的一个,使其发声,也会引起另一个杯子发声,这是_______现象,说明两个杯子的________相同。6.猫、狗、蝙蝠、海豚能听到_______,水母能听到________。蜜蜂的翅膀每秒钟振动了300次,那么它的振动频率是_________Hz。7.运动员登山到半山腰,向着远处的山峰大喊一声,4秒钟后听到回声,则运动员距离远处的山峰约_________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