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第2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2min)1.依据日常生活经验,通过分析推理,知道音色是声音的特性。2.观察音叉、长笛、双簧管声音的波形图线,知道响度与音调都相同的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3.初步认识声音的音色与声源的材料和结构有关。二、基础学习(15min)1.用口琴、竹笛、胡琴等乐器,先后演奏同一首乐曲,利用耳朵______(选填“能”或“不能”)辨识出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_____相同,_______的差别很小,听觉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特性进行辨别的。2.听许多人讲话,即使没有看到人,也能分别出熟人的声音–“闻其声,而未见其人”。做出判断依据的是声音的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特性。3.如图1所示,展示的是音叉、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发出声音的波形。不同的乐器产生的声音的波形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每种乐器的波形都______(选填“具有”或“没有”)一定的规律性。发出的声音即使______和______都相同,其_____也不相同。4.声音的音色特性与声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有关。5.反映声音特性的三个物理量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称作声音的___________。(动手做:模拟出声音的特性)6.如图2所示,是我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编钟–古代的乐器,距今约2400余年,是世界上现存______、______的编钟。这套编钟共有______件,依大小次序分成____层_____组,悬挂在图1图2钟架上。编钟的音域宽广,______优美。三、合作交流(8min)1.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准确辨识声音的音色。2.归纳总结课堂学习知识?概念:音色,声源的材料、结构。规律:不同的声源产生声音的音色不同,音色与声源的组成材料、结构有关。发声体的体积庞大,产生的声音低沉、浑厚,发声体的体积娇小,产生的声音清脆、圆润。(动手做。编钟)四、析疑解难(8min)1.需要展示的实验现象有哪些?弹击刻度尺或用手指蘸水后摩擦玻璃杯的杯口,引导学生体验声音的响度、音调和音色特性。2.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重点:理解音色。难点:辨识声音的音色。五、达标检测(7min)1.小华同学经常在嘈杂的公共场所戴耳机听MP3,为听得更清晰,往往增大音量,就是调大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长期下去会导致听力下降。2.乐谱里标注的“音高”和“音低”指的是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振幅3.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有自身的特性,决定声音特性的因素是声带的A.振幅B.频率C.结构D.响度4.如图3所示,戴明同学辨别歌手的声音,主要依据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5.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或唱歌的声音录下来播放,同学们听没有什么不同,自己听总感到别扭,觉得不象自图3己的声音,主要原因是A.录音机的录音效果差B.平常听是肌体传播,听录音机声音是空气传播C.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音调发生变化D.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音色发生变化六、课外学习(5min)1.发声体不同,产生的声音音色不同。决定声音音色的因素是A.发声体振动的幅度B.发声体的振动快慢C.发声体振动的响度D.发声体的材料结构2.生活离不开声音,人们通过响度、音调和音色来描述声音的特性。“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_______高,“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来推断说话者的。3.依据声音的高低、强弱,将黄狗、猫、白鹅、公鸡四种动物,按要求填入表中。4.如图4所示,将塑料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之振动,听刻度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1)实验时要用手紧靠桌边压住刻度尺,否则会既听到_______振动发出的声音又听到刻度尺敲击_______发出的声音。(2)实验通过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来改变振动的频率。(3)换用钢尺做此实验,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和速度与塑料尺均相同时,听到声音的主要差异是_____________(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5.如图2所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编钟距今约2400年,65件音体依大小次序分成三层八组,如图所示。敲击时,小件产生的声音________,大件产生的声音________(选填“清脆”、“浑厚”或“圆润”)。图45.举例说明你对噪声和乐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