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1课时)【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一.课前预习作业1.4世纪后期,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2.北魏孝文帝迁都到。3.简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4.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影响。5.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于中原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二.小组活动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作业检查(5-10分钟)按照布置分配好的小组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通过小组竞赛加分的方式进行。导入新课设计(2-5分钟)导入设计一:有教材导入框内容导入本节教学内容。导入设计二:由歌曲《爱我中华》导入,并指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一位皇帝曾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友爱做出过突出贡献。他就是北魏孝文帝。讲授新课(20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依据教材讲述北魏的建立和统一。讲述这一时期北方出现的民族融合的趋势,并进一步指出这对于北魏统治政策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依据教材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把迁都洛阳作为一项重要措施融入其中,可以按教材内容对改革措施进行讲述,内容可以浓缩成“都说幸福婚礼”。即都—迁都;说—改语言;幸—改姓氏;福—改服装;婚—通婚;礼—采用汉族礼法和汉族的官制律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南北方的统一。依据教材讲述北魏以后北方王朝的更替变化。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教师的问题,从而掌握基础知识。整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根据教师的讲述加强记忆。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课堂小结中国历史走到了南北朝时期,但是分久必合,北周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教学反思】【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女真族2.北魏的孝文帝带头纳汉女为妃,让五个弟弟娶汉女为妻,把公主嫁给汉人,改姓为元宏,在光极堂赐群臣以汉衣,对30岁以下仍操胡语者“降爵黜官”。这段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些内容①采用汉姓②改穿汉服③学说汉话④提倡与汉族联姻⑤发展经济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⑤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最高统治者支持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5.5世纪前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民族是A.鲜卑B.匈奴C.汉D.氐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主要是向哪个民族学习?A.鲜卑B.匈奴C.汉D.氐7.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人口增多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8.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教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B.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C.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9.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杜会发展,主要表现在A.打击了隋朝的残暴统治B.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