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呼吸部分总结COPD1.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定义):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状态。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加重,多与肺部对有害颗粒物或有害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阻塞性肺气肿密切相关。√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2.导致COPD的感染性因素: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细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甲型链球菌,奈瑟球菌;支原体3.关于COPD严重程度的分级:(了解)I级:轻度,FEV1/FVC>70%;FEV1>80%预计值,慢性咳嗽的症状。II级:中度,FEV1/FVC>70%;50%〈FEV1<80%预计值III级:重度,FEV1/FVC>70%;30%〈FEV1<50%预计值IV级:极重度,FEV1/FVC>70%;FEV1〈30%预计值或FEV150%,伴慢性呼吸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定义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性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诊断标准332有慢性咳嗽、咳痰或伴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两年或以上,并除外其它心、肺疾病(肺结核、尘肺、支扩、心衰等))。如每年不足3个月,但有明确的肺功能结果或X线均可诊断。咳嗽、咳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血气分析:PaO2↓PaCO2↑X线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双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明显。肺透亮度增高,肺纹理减少,肋间隙增宽,膈肌下移,膈顶变平,心影狭长PEF√早期可无异常。如有小气道(<2mm)阻塞,FEV1/FVC<70%(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MVV<80%预计值,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最大通气量(MVV)<预计值的80%。(2)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60%。(3)残气量/肺总量(RV/TLC)>40%(特征性改变)。治疗急性期的治疗:抗炎、解痉、祛痰止咳、控制性吸氧:吸入氧浓度为28%-30%稳定期的治疗:戒烟、LTOT、药物应用控制感染;解痉、化痰:支气管舒张剂等;戒烟;加强膈肌运动(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家庭氧疗衰竭注:肺功能检查(PEF)是判断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4.COPD的标志症状是:(了解)气短或呼吸困难,最初仅在劳动、上楼或爬坡时有气促,休息后可缓解。随病情发展,在平地活动时也出现气促。晚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甚至静息时也有气促,常见体重下降、食欲降低、营养不良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名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ronicpulmonaryheartdisease)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其它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使右心肥厚、扩大,甚至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所致缺氧、二氧化碳储留引起精神障碍、神经系统症状的一种综合症2.肺动脉高压(PH):指肺动脉压升高,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运动状态下>30mmHg.肺动脉高压的形成:1).肺血管阻力增加的功能性因素:缺氧、感染2).肺血管阻力增加的解剖学因素:支气管周围炎、肺气肿3).血容量增多,血流粘稠度增加:长期慢性缺氧致水钠潴留肺动脉高压诊断的X线标准:右下肺动脉干扩张,直径≥15mm;肺动脉段突出,高度≥3mm,心尖上凸3.急性加重期利尿剂和强心剂适应症利尿剂:适应症:不作常规使用,踝浮肿才用。使用原则:选择作用轻、剂量小、保钾利尿剂,间歇给药。强心剂:适应症:感染已经控制,利尿剂疗效不佳且反复浮肿,合并左心衰时选用。用法:“二快一小”原则,即运用小剂量(1/2-2/3)作用快,排泄快的强心剂。4.心肺功能衰竭代偿期:症状:有慢支炎、肺气肿的基础表现。体征:1).肺气肿征2).感染者出现干、湿罗音3).肺动脉高压征:P2亢进4).√听诊注意:剑突下心音明显强于心尖区,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心肺功能衰竭失代偿期:右心衰竭:症状:心累、气促更明显,食欲下降、腹胀、少尿等。体征:体循环淤血征,即颈静脉充盈、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肝脏肿大,肝区叩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重者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