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虐行为模式浅析班主任角色活动,时常会碰到来自学生个体的强烈的焦虑情绪和自虐行为。自虐行为,是指学生由于焦虑情绪等心理原因而促成的极端行为,其表现特征有几点①抗拒家庭、教师的指导,②由于害羞、失望而封闭自己,不愿参加班组群体活动,③缺乏责任感,不能同别人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④抑郁、恐惧,情绪不稳定,自我攻击或逃避行为偏多。其中"自我攻击"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身体伤害和逃避行为,是本文探讨的主体内容。有这类自虐行为的学生,内心产生指向明确的甚至是强烈的自我伤害意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有自虐自伤动机和意识的学生并不一定会付诸自伤行为;但这种动机和意识给动机者本人带来极大的心理困扰,严重妨碍他们的身心健康,也会不同程度给他们未来的人生留下阴影。我们从事学校德育第一线工作的班主任教师,在这方面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为他们化解种种心理障碍也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虐行为的推动力即为自虐动机。而自虐动机的产生以及强化源自学生个体对自我生存价值和生存责任感到不足够而引起自虐愿望意识。有自虐动机的个体无法平静地面对和正视外界的涉入以及生活的责任压力,羞耻的无地自容的感觉,促成他们企求用自虐行为或行为预告向旁人透露其自虐倾向和愿望来寻求解脱、寻求尊重和关注。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评价过分着重于学生的分数,学习成绩往往成为评价和奖罚青少年学生是否被成人社会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标准和原则。因此,产生自虐动机的往往是那些学习成绩低下或学习状态欠佳和学习障碍较大的学生。个案例一,高二学生罗某,因学习基础薄弱,学习较为吃力,成绩一直不理想,平时在班里沉默寡言。上学期中段考试作弊,当场被监考老师揭发,没收夹带纸条。事后,该学生就产生了自虐念头。学习情绪更加低落,她担心班主任会在班会课公开事件,终日愁眉苦脸,战战兢兢。从此,上课伏桌睡觉、欠交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平时拒绝与同学交往。班主任发现该学生行为异常后,及时与之促膝谈心,从中了解到她内心的恐惧和轻生念头。后经班主任耐心劝解,她终于把日前写好的"自杀遗书"交出并扔掉。个案例二,高三学生刘某,性格内向,平时少与同学谈笑,学习情况常常上下波动较大。第二学期,学习成绩突然下降,加上临近高考,压力加重,情绪越来越不稳定,离群,委靡不振。她因为成绩下降,怀有一种在班级集体里被轻视被耻笑的心理错觉,她还因此常为小事与同学发生摩擦。她平时的言行举止流露出强烈的自卑感。正是这种自卑感的强化,她开始有意节制饮食,有意缩短睡眠时间--实行有计划的自我伤害。她在班主任老师的启发下逐渐走出情绪低谷后,曾经很坦率地向老师承认,自己有一段时间非常憎厌自己的身体、憎厌学习,常常站在楼顶的围栏边暗自流泪,常想象自己要是"跳下去"会有怎样的轰动。由此可见,学生隐藏于内心的极端情绪愤怒、耻辱、痛苦、失望等等若没法宣泄或宣泄不当,就会冲动地定向为激烈的对抗式的心理封闭。若没有机会或没有可能达成与成年人父母、教师的沟通,不能及时从成人的价值观里获得必要的体谅和认同,,他们就可能企图通过激烈的自虐甚至自杀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存在和尊严尽管是歪曲的变形的表达。当然,自虐动机的产生和强化,并不一定转换成激烈的自虐自杀行为事实。但毫无疑问,如果任由这种心理障碍困扰我们的学生而我们教育者却不能及时发现并及时帮助他们从困扰中解脱出来,其后果一定是非常令人忧虑的。还有一类自虐行为的发生主要导因来自家庭教育的失误。这类型学生的自虐行为表现也极为突出鲜明。个案例三,高三学生曾某,父母对其期望值过高,动辄以女儿学习成绩不佳为由加以粗暴的责骂,父女间缺乏信任和交流。该学生学习成绩在班里属低下水平,学习兴趣越来越淡薄,最后发展到旷课逃学。后来,班主任从家访中了解到具体情况,知道该学生节假日也常不回家,宁愿留宿在学校。该学生与教师交谈时透露,在家里的生活压力太重,父母总是拿她的学习成绩来嘲笑她、责骂她,使她对学习更感痛苦而视为畏途。她在记述自己心理迷茫的习作里确认自己的自虐意识"我来到这个世界简直是多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