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十一)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着再看下面的文章,“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这是学习的态度,也非常重要。上根人虽然是从心上改起,从起心动念上改起,决定不能疏忽事项上,不能说,我心很清净,戒条可以不必遵守了,这是错误的。错在哪里?即使你有真功夫,你的功夫并不真实,为什么?有真功夫的人一定有真慈悲。你有真慈悲,你一定会做出榜样做出模范给人看,这个是利他,自利利他,所以这是对的,正确的,就是上根人,必定要时时刻刻照顾下根人,我们对于世尊所制定的戒条,条条要遵守。戒条引申国家的法律,我们一定遵守。持戒,广义的讲法,就是守法。你像在大乘戒经里面,佛说的就很清楚,就很明白。《梵网经》里面跟我们讲,菩萨一定要遵守。“不谤国主”,国主是现在讲国家领导人,决定不能够毁谤,《缨络菩萨戒经》里面讲,“不漏国税”,自古以来,中国外国,国民对国家有缴纳税的义务,不能偷税,那么像这些都是属于持戒。所以国家的宪法、法令、规章,这是有形的,无形的,我们的道德观念,风俗习惯都要遵守。现在这个社会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常常有机会,到国外云旅游,到人家的国家,他们的法律跟中国不一样,他们的风俗习惯跟中国不一样,入境随俗。到人家国家里头,一定遵守别人的法令规章,遵守别人的风俗习惯,都在持戒里头,所以这个戒律里面所包含的广大无边,我们都要懂得。如果“执下而昧上”,执着在这些法令规章,我样样都遵守,但是不明理,也不懂得从心上去改过,这样改过就很笨拙了。这不是个聪明办法,但是,也是好办法,能够这样遵守,总是过失比较少了,过失是不能避免,过失可以减少很多,所以他跟我们讲,改过要有三种心,也有三种不同的功夫,这个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这一段,是讲“改过的效验”,过改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境界现前,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什么样的效果,什么样的成绩,请看这篇文字。“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顾”这个字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但是”的意思,但是,但凡发愿改过,需要有帮助,“明”明显的,需要“良朋提醒”,要有真正好朋友,时时刻刻提醒你。为什么?凡夫健忘,一转眼忘掉了,诸位想想,如果有一个人在你面前常常提醒你,你嫌不嫌他啰嗦?真的,确实会嫌他啰嗦,会嫌他繁琐。所以佛教的教学,我们不能不佩服,释迦牟尼佛的聪明智慧,他用什么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现在学校里面叫的“教学工具”,他用名号,他用艺术,时时刻刻提醒你,名号,譬如“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这不是他自己的名号,他自己的本名,经典上记载叫“悉达多”,但是他习惯用这个名号,这个名号提醒我们。但是古时候,古人翻经,翻“释迦牟尼佛”完全用梵文音译,没有把这个意思翻出来。我们现代人,听到这个名号迷惑了,不懂得这个意思,古人懂得。古时候,讲经的人多,教学的人多,因为一般寺院全是学校,出家的这个法师就是老师,他天天在里面自己研究,对大众讲学、教学。寺院是学校,所以大家懂得,“释迦”它的意思是“仁慈”,我们待人接物常常缺乏仁慈,常常想到自私自利,损人利己。都起这种念头,干这种事情,这错误的。所以佛用这个名号“释迦”,听到这个名称,我待人要仁慈,要能够舍己为人,“牟尼”两个字的意思是清净,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仁慈,用这个名号常常提醒自己,我们自己念这个名号,提醒自己,听到别人念这个名号,也提醒自己,自己家里面有一个小佛堂,或者有个客厅,客厅里面我们供一尊佛像,把佛的名字写在两旁边像对联一样,这是你们大家在寺院看到的“幢幡”这个幡上写的都是佛菩萨名号。什么用处?提醒我们自己。佛教里头用这个方法,佛像、菩萨像也是提醒我们的,让我们一看就晓得它代表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代表仁慈、清净。在中国供奉观世音菩萨最多,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用现在的话讲,无条件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众生有苦有难,无条件的,全心全力去帮助他,这是观世音菩萨。看到观世音菩萨像就想到,我要对一切众生要慈悲,无条件的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帮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