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初中语文课程《背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思想贯穿于初中语文的六册书,三个阶段。《背影》是朱自清散文的代表作品,也是“五四”以来的散文名篇,是表现父子间相怜相爱的感人之作.2这篇文章讲述了多年前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儿子北上读书的情景,却永远的烙印在读者的心中,永生挥之不去。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抓住通过“背影”这样感情聚焦点,展现人物心灵的写法。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本文表现的父子情深,联系自身,净化心灵,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学重点和难点2/8重点:透过文章细致的人物描写,品味文章深沉的父子情。难点:品味朴实无华的语言,体会深情无限的意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父亲是有相当深厚的感情,天下最亲的莫过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每个父母对子女都具有真挚的宠爱之心,精心养育子女,殷切盼望他们长大成才,望子成龙是每一个父母的心愿,他们对子女的爱具有无比高尚的情怀。由此,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父母印象是深刻无比的。那么,作家朱自清先生对自己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描写父亲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刻画其父亲形象的。《背影》作于1925年10月间,属于一篇回忆性散文,他介绍了八年前与父亲在浦口火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贫困、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怀念之情。(二)学习正文1.打开课件,放范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自读课文听读要求:(1)放录音时,学生注重听课文抑扬顿挫的变化,特别是“父亲”说的话。(2)让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要求学生把自己扮成作品中的“我”想象父亲当时的言语、行动、神态,体会“我”的心情(悲痛、自责、感动、怀念),在朗读中将此景此情表现出来。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结构学生在朗读课文后,分组讨论文章结构;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明确。第一部分:写自己怀念父亲,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部分只有一句话,直抒胸臆,开宗明义。第二部分:回忆往事,追述与父亲在火车站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护儿子的真挚感情。第三部分:写自己与父亲分别后对父亲的怀念之情,与开头相照应,直抒胸臆,表达情怀。3.学习第一部分(讨论式)提问:本文开头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呢?学生思考后作答。明确:文章开篇点题,开宗明义。作者对自己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背影。“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说明父亲的背影印记着其一生的劳碌,他一生的奔波都从其背影上展现出来。父亲为儿子前前后后地忙活,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之情,蕴含着千丝万缕的父子温情。全文从这个“最”字上引发故事3/8,追述了作者对父亲终生难忘的往事,给人印象较为深刻。4.学习第二、三部分,这是全文的重点(采用讲析式与讨论式)这两部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点拨总结。(1)提问:文中所刻画的那个肥胖的、穿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行路蹒跚的父亲的背影,给人留下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用语不多,为什么会有这样强烈的艺术效果呢?这主要是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形象,抒发感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画出文中四次写到的背影、四次写到的流泪及两声的唉声叹气的句子。四次背影:第一部分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去,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