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二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承担地区内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患者,承担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参与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二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二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二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1.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和专家门诊,配置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1.2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二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能够开展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疾病诊疗。(2)推荐标准。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医院配置有重症监护室(ICU)或者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能够开展部分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1.3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设置1.3.1肺功能室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呼吸专科可设置肺功能室,或者通过医联体合作等形式,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等。(2)推荐标准。弥散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呼气一氧化氮水平(FeNO)等。1.3.2呼吸内镜室及其它呼吸介入诊疗室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呼吸专科可设置呼吸内镜室,或者通过医联体合作等形式,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经支气管活检(TBB)等。(2)推荐标准。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经支气管肺活检(TBLB)、支气管腔内超声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BUS-TBNA)气道异物钳取术、床旁支气管镜应用于危重病人的诊治、内科胸腔镜技术等。1.3.3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呼吸专科可设置睡眠呼吸疾病诊疗室,或者通过医联体合作等形式,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具备便携式睡眠呼吸监测仪,对睡眠呼吸疾病患者进行诊断。(2)推荐标准:配备标准多导睡眠监测仪或改良的便携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对睡眠呼吸疾病患者能进行压力滴定。1.4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可设置重症监护室(ICU)或者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提供相应的呼吸系统疾急危重病例医疗服务。1.5医疗设备(1)基本标准。与二级医院服务功能相匹配,能够满足临床诊治及开展医疗技术等服务需求。包括肺功能仪、床旁心电监护仪、除颤仪、无创呼吸机等。(2)推荐标准。有条件的可配备有创呼吸机、转运呼吸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等。1.6人力资源(1)卫生技术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0.88:1o(2)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0.4:1o(3)护理岗位人员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0.4:1。(4)护理岗位人员与医师之比>1:1o1.7开展医联体建设二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地方病诊疗能力建设。通过组建医联体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上、下级医疗机构呼吸科协作,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承接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为下级医疗机构设置转诊绿色通道,完善双向转诊机制。2.运行绩效运行绩效反映医疗机构的工作运行能力与管理水平,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工作负荷、工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2.1工作负荷年出院人次>800人次。2.2工作效率(1)年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S12—15日。(2)年床位使用率85%—95%。2.3服务质量(1)年医院感染漏报率<10.0%o(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30%,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50%,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前的病原学送检率>80%o(3)呼吸慢病患者(含向下转诊患者)随访率>50%o(4)年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5)住院患者出院30天非计划再住院率。(6)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说明:(4)—(6)可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导出指标进行测算,各医院对应指标不得低于本区域(以省为单位)同级别医疗机构平均水平。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以入院诊断和出院诊断ICD-10编码前4位比较计算,要求不低于本区域(以省为单位)平均水平。3.临床专科医疗能力呼吸学科疑难危重症和关键技术中涉及到的检验、影像、病理及药学等内容,应当由医院统一设置的医技科室提供。可以提供的疑难危重症和关键技术能力,是指包含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