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句中描述的情景。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次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句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并背诵、默写。教学过程: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读诗题,老师作简要提示,理解诗题,简介作者(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二、初读古诗,自学检查。思考:1、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2、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三、深化理解诗句。1、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理解“寻”、“闻说”。理解诗意:“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理解“缘”。诗人为什么“不畏浮云遮望眼”?3、读古诗,说说诗人写这首古诗有什么用意?四、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五、指导朗读。六、练习背诵。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一、介绍诗人“苏轼”,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导入新课。二、解题:西林壁,即西林寺的墙壁,西林寺在庐山北麓。三、理解诗意。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意:从正面横着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高峻的山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次山中。诗意:看不清,认不准庐山真实的雄伟山势。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不可能一眼看到庐山的全貌。3、齐读古诗,指导朗读,评议。四、思考:1、哪些诗句写景?哪些诗句说理?2、“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你对此还有什么理解?一、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写诗的用意。六、练习背诵。七、拓展延伸:1、补充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地读一读,增加积累。说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登飞来峰》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教学重点、难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引入新课1、谁能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2、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着同样道理的诗—《登飞来峰》。4、质疑: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问的?5、哪个同学可以帮忙?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古诗。2、初读、正音3、检查预习情况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事情?三、品读古诗1、齐读2、讨论:如何读好这首诗?(要求: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节奏)3、师指导朗读,并范读。4、学生试读5、指名读(两三个)6、学生评价朗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7、自主学习,理解诗意。8、沟通自己对诗句的理解。9、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同学们,这首诗从表面上来看,是一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其实诗人是要借景来抒情,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是借什么景,抒什么情?10、老师小结:四、学生畅谈生活经验1、说一说自己登山观景的体会。2、师小结: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登飞来峰》教学设计3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日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老师范读,学生轻吟。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三、在老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