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感受李大钊先生的高贵质量和伟大精神,激发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3、对学生进展革命传统教育和革命意志陶冶。4、体会文章前后照应的写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先生能够沉着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教学方法:1、以学生生活体验入手,抓住李星华眼中的父亲形象,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父亲”被捕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从而理解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质量。2、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精神。3、多手段辅助教学:挂图、表演、黑板等。4、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促悟。学生学法:1、体会含义深入的句子,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从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体会李大钊先生的精神。3、学习长课文时,留意抓住重点段落分析体会。4、感受文章前后照应方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预备:挂图、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清明节前夕,我们随着大人一起去给已故亲人扫了墓,跟随教师到烈士陵园给革命烈士扫了墓,还在周记《清明之行》中深情地写下了对他们的思念。你还记得本人写的是哪位亲人?为什么要缅怀他吗?2、指名说。3、是啊,亲人虽已故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却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经历。因此,在李大钊先生被害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仍对当时的事情经历犹新,悲哀地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以此作为祭奠。(齐读课题。)二、指导理解含义深入的句子,感受李大钊先生的精神和质量1、让我们一起走进血雨腥风的1927年,走进1927年的四月,伴随李星华左右,看看女儿眼中的李大钊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读课文,边想边划出相关语句,还能够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2、认真阅读划出的句子,体会李星华当时的心情。3、交流讨论(1)指导被捕前对“父亲”的感受:局势越紧张,工作越忙,做事越镇定沉着(讲授法),对“我”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比照法)指导朗读“父亲”的话,体会人物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2)指导被捕时,相机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学习体会:“我”的害怕从侧面衬托“父亲”的沉着、临危不惧;宪兵、警察、间谍等的表现从反面衬托“父亲”的沉着、英勇;作者对“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则直截了当从正面表现了“父亲”的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指导运用夸大的语气读出强烈的比照。(3)指导法庭审咨询时,留意抓住重点句子结合社会背景、当时情景分析“父亲”的内心感受及坚韧意志。把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以及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放在一起,通过讨论、分析,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最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深化理解。主要运用创设情景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站在现场感受“父亲”的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三、指导感悟,激发对革命先辈的仰慕1、引读课文他是妻子眼中的好丈夫,他是小孩眼中的好父亲,他更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座永远矗立的革命丰碑。面对严峻的革命方式,他工作更忙了〈生读第二段〉,为了防止党组织被破坏,他……(烧文件句子),面对“我”的询咨询,一向慈爱的父亲却说……,当工友闫振三被抓后,母亲劝他离开,他却说……面对残暴的匪徒,父亲置之泰然……法庭上,父亲备受折磨但面对我们的哭喊却仍然神情……如此一位父亲如何能不被亲人深深思念?如此一位革命者如何能不被千千万万中国人铭刻于心?2、体会前后照应写法李星华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27年4月28日”,我们教室在座的所有人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全中国人民更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文中前后两次反复出现这个日期,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入,也使整个事件完好连接,使文章主题得到了强调突出。四、总结升华1、年年岁岁花类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又是一个4月28日马上降临,今天,让我们在这小小的教室里,面对李大钊先生的画像,以我们特别的方式来缅怀先烈,表达我们的哀思,诉说我们内心的崇敬。2、如今此刻,你想说什么?指名说3、总结:有一个同学在他参加了为革命烈士扫墓活动以后,在文章里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