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输血指南董俊娜课件•围手术期输血概述•围手术期输血指南•围手术期自体输血•围手术期血液保护•围手术期输血管理contents目录01围手术期输血概述围手术期输血的定义围手术期输血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失血,需要通过输注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血液制品来补充损失的血液成分,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生命体征。围手术期输血的目的在于纠正贫血、预防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围手术期输血的目的01020304补充血液容量纠正贫血提高组织氧供预防出血围手术期输血可以补充患者因失血而减少的血液容量,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手术失血可能导致贫血,围手术期输血可以补充损失的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围手术期输血可以增加红细胞数量,提高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保证组织器官的氧供。围手术期输血可以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有助于止血和预防出血。围手术期输血的风险感染风险循环超负荷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增加患者感染的风险,如输注的血液制品中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围手术期输血过量可能导致循环超负荷,引起心肺功能不全、肺水肿等并发症。免疫反应血液传播疾病围手术期输血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如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过敏反应等。围手术期输血可能传播某些疾病,如肝炎、艾滋病等。02围手术期输血指南输血指征010203血红蛋白水平急性失血凝血障碍当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低于70g/L时,考虑输血。对于存在心肺疾病的患者,输血阈值可适当放宽。对于急性失血导致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应及时输血,以维持足够的血液灌注。对于存在凝血障碍的患者,应输注相应的血液成分以改善凝血功能。输血类型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用于补充红细胞,提高用于补充血浆蛋白或凝用于预防或治疗血小板用于补充纤维蛋白原、Ⅷ因子等凝血因子。血液携氧能力。血因子。减少或凝血障碍。输血方法开放式输血通过静脉穿刺或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血,适用于大量输血或需长时间输血的患者。封闭式输血通过血液回收机回收自体血液,经过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适用于手术中出血或创伤导致的失血。输血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部分患者对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可出现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输血后出现发热,可能与血液中的致热源有关。溶血反应感染风险输入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释放,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输血时可能传播某些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如肝炎病毒、HIV等。03围手术期自体输血自体输血的优势降低感染风险自体输血避免了异体输血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如肝炎、艾滋病等。减少输血反应由于自体输血使用的是患者自身的血液,因此可以避免因异体输血引发的输血反应,如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等。节约血资源自体输血可以减少对外部血源的依赖,减轻血库压力,同时避免血液资源的浪费。自体输血的适用范围择期手术患者稀有血型患者对于一些稀有血型的患者,自体输血是唯一可行的输血方式。对于一些择期手术的患者,如骨科手术、心外科手术等,可以在术前进行自体采血,以备手术中用血。预计出血量大的手术对于一些预计术中出血量较大的手术,如脑外科、肝移植等,自体输血可以作为一种补充血液的措施。自体输血的实施方法术前自体采血血液回收血液存储在术前根据手术需要,从患者身上采集一定量的血液,存储备用。在手术过程中,将术野出血收集起来,经过滤、洗涤等处理后回输给患者。自体血液可以存储在专用血液存储设备中,根据需要随时回输给患者。04围手术期血液保护术前血液保护评估患者情况制定输血计划血液保护措施对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血液状况和手术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输血计划,包括输血时机、输血量、输血成分等。采取措施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如使用止血药物、术前栓塞等。术中血液保护减少失血通过改进手术技巧、控制性降压等技术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血液回收采用血液回收机回收手术过程中的失血,经过处理后可用于临床输血。合理用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合理使用各种血液制品,避免浪费和不良反应。术后血液保护监测出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