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卫与葫芦》一、教材分析: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清兵卫与葫芦》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人物志贺直哉的小说。它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这篇小说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以现实主义的笔法批判了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的主题;作者善于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生动传神的描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能力,且这篇小说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较好的体验,并从作品中获得有益的启示。2、教学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且对7——9年级提出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而,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知识技能: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学会品赏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品赏语言和结构;提高想象能力,学习续写的方法。(2)过程方法:自主预习,自行解决文中出现的生字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本篇小说进行赏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个性,关注自己的个性,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兴趣爱好。3、重点与难点:a、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及本课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理清故事的情节,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2)学习本文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里活动的方法;(3)探究小说的主题;(4)学习续写的方法。b、《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指出对7——9年级阅读上要求“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其次,续写这种题型学生训练得较少,且它要求要在熟悉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原文情节发展的多种可能展开想象,需做一番必要的指导,因而我把教学重点中的“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学会如何续写文章”设定为难点。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有机整合:《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我将把这些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利用网络查找作者的生平及有关著作,积累名言,并运用多媒体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二、学法指导:1、学情分析:经过两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对于如何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已做到心中有数,他们知道阅读小说的重点是理清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较好,学习能力与水平呈椭圆形分布,中等水平的学生居多,对于难点,他们心理上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与依赖情绪,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大多能把问题解决。2、教法与学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课堂上我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采用批注法、比较法来进行探究性学习。三、教学设想及过程:由于这篇文章能很好地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个性发展,因而它虽是自读课,但我仍以讲读课的方式来设计。我除了从阅读小说的主要步骤——故事情节、人物分析、主题研究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小说阅读的指导外,还意图通过各种题型的设计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几方面的能力。本篇课文我打算用3课时来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着重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并学习倒叙手法的运用。第二课时为公开课,着重通过品析人物形象来感悟主题。第三课时为作文教学,通过《清兵卫与葫芦》的续写的指导、写作与交流,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现详细介绍公开课的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给我一双翅膀》,导入——刚才播放的这首歌听过吗?同学们想不想有一双自由飞翔的翅膀呢?是的,这是每个孩子的愿望,可是,有一个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