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2.过程与方法: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学情分析教学重点了解本文叙述事实,列举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探究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应吸取的教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备课1.检查预习情况:学生朗读生字词。萧瑟(sè)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戈(gē)壁裸(luǒ)露一、导入激趣二、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1.罗布泊为什么被称为“仙湖”?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下这“仙湖”的景色。听写检查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现在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明确:这个问题要抓住重点片段2.这“仙湖”为什么会消逝?请说说你的看法。3.具体把握课文内容,做内容提要。(1)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2)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3)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4)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三、问题研究2.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1)阅读课文的最后三段。(要求读出感情)(2)组织学习思考、回答问题:a.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b.作者引用了具体数据,告诉人们同样的悲剧仍在继续,呼吁人类行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讨苦吃?要求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探究活动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学生讨论交流,进一步明确作者充满了忧患意识。引用数据的句子,如“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行为,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引导学生把数据整理出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c.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3.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内容小结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