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学常识:列夫托尔斯泰及其相关作品。2、学习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速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质疑、讨论、交流等合作探究式学习环节,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欣赏文中优美的语言,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列夫托尔斯泰的严谨、朴实、谦逊、宽厚的人格魅力。说明:本文出于文学大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女儿塔·苏霍京娜·托尔斯塔娅的笔下,是一位女儿对其父亲的深刻的“遥远的回忆”。选文包含了占卜、乏味的艺术、农夫、比你还蠢吗、爸爸接受“赏钱”这五个小故事,而这五个片断分别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托尔斯泰伟大的艺术成就及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从人物创作到描写运用,从平素形象到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再到对他人的态度,一位朴素睿智、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文学巨人跃然纸上。作为九年级学生,思想应当有一定深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五个事例的典型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把握散文整体结构的同时深刻感受和认识托尔斯泰的伟大人格。在语言表现上,作者娓娓的笔调、朴素平实的语言风格又和托尔斯泰并不张扬的人格气质达成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应是九年级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感受列夫托尔斯泰的严谨、朴实、谦逊、宽厚的人格魅力。说明:走近文学大家,感受大师风采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要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如何围绕托尔斯泰崇高的人格和卓绝的艺术成就选取五个片断并形成多样性的典型性事例的。这篇选文由独立的五个片断组成,它们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分别从各个侧面来的形象特点。它们分别从托尔斯泰对艺术创作的态度、思想,他的衣着、对子女的教育和处事态度等方面深刻体现托尔斯泰的崇高人格。而托尔斯泰谦逊朴素、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正是他卓绝的艺术成就的深层次基础。理清文章叙事思路,读懂文章结构内在联系也就读懂了托尔斯泰的整体形象。【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世界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吗?谈谈你所认识的托尔斯泰。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他的女儿写下的对他的回忆,一起走近他。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世袭伯爵,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返回雅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庄后致力于农民教育。1862年结婚后,创作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巨著《战争与和平》(1859~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5~1877)。1879年经历了一次信仰危机后信奉和平主义,主张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并否定自己以前的作品。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因执着于自己的信念与家庭关系恶化,1910年11月10日出走。20日因肺炎逝于出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前他说,“世上有千百万人正在受苦——你们为什么只想到我呢?”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坟上没有树立墓碑和十字架。其作品有45卷。名著还有杰出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戏剧《黑暗的势力》(1886)和若干短篇小说和评论。2、《安娜·卡列尼娜》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莱温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