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运动》复习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以学生身边的运动场景引入,从具体的长度、时间测量以及运动快慢比较出发,最后回到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等较为深刻的主题教学目标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能正确处理测量结果2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3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4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教学重点和难点1刻度尺的使用,特殊的测量方法2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3速度公式的运用,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解题方法4参照物的定义和选择课前准备预习“物体的运动”,写出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2刻度尺的使用3误差的概念和减少的方法4特殊的测量方法学生总结1长度的单位有Kmmdmcmmmμmnm及其单位换算学生练习:在下列数值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1、某同学身高17.22、一根头发直径约为72。3、南京长江二桥全程长21197。4、物理课本长度为258。看:1、零刻线是否磨损、2、量程、分度值;读:1、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读:2、视线垂直刻度尺,3、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构成,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练习:读出下列两个刻度尺所测的物体的长度:二、复习速度速度的定义和物理意义v=s/t学生归纳:速度的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两种比较快慢的办法:如百米赛跑:1、时间一定比较路程(观众)2、路程一定比较时间(裁判)学生练习:例1、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7所示。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vAB=____________;vBC=____________;vAC=___________。例2在机场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有一标志牌,如图所示,出租车要尽快赶到机场,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至少行使多少分钟才能到达?例3一列长为140m的列车以72Km/h的速度穿过一平直的隧道,已知整个列车车身在隧道的时间为42s求:(1)隧道的长为多少?(2)从列车的车头进隧道,一直到车尾出隧道,一共需要多少时间?分析:过桥型问题分两类完全通过S=S车+S桥完全在桥上S=S车-S桥例4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使时间。例5甲乙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为3:2路程之比为2:3,它们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例6一个物体以15m/s行驶了路程的一半,用10m/s跑完了后一半,它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例7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A..B.所示。(1)观察图可知,甲车在作_________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米的路程所用时间为____秒。(2)观察图17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_________米。(3)比较图17A..B.可知,甲车的速度_______乙车的速度(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三、复习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的选择和判断方法学生总结1机械运动:物体的位置变化2相对运动:相对于参照物有位置变化3参照物:用于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准4一般认为大地为参照物5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练习:例8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船青山B青山船C青山水D水青山例9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四、交流课前写好的本章知识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