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第六单元陈涉世家教案(二)【教学目标】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了解关于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背诵课文重点段落。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3.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注重剪裁详略得当以突出重点的写法。4.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必然性。掌握本文重点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文言判断句式以及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背诵课文重点段落。2.难点: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理解。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具准备】1.ppt课件2.多媒体【教时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及生平。(播放ppt1--4)二.检查预习:1.《史记》是一部什么书?(播放ppt5)《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之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史料翔实,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之为“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赋税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虽然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3.给黑体字注音:(播放ppt6)三、播放朗读录音,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事线索。(播放ppt7)提问:本文围绕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第一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二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三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四、(播放ppt8)—疏通文意,整体感知。研读第1段: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3“尝”“苟”等词的含义。2.口译第1自然段。3.质疑和讨论。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无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4.(播放ppt9)提问:(1)为什么开头就列出陈胜、吴广?(2)这段文字展示了少年陈胜怎样的个性?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五、布置作业1.预习课文第2.3段。2.完成课后作业题二/1.2题。3.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第二课时一、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前节课作业题1、3进行提问检查。师生评点明确。二、研读第2段1.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皆次当行会天大雨等死以数谏故诚以吾众宜多应者威众间令(又何间焉)往往语2.指导口译本段文字。3.质疑和讨论:提问:起义原因是什么?在文段中划出有关语句。讨论明确: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法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出来的。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取的迷信手段?讨论明确:1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2分析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3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提问:这一段主要...